时间: 2025-05-06 18:1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15:48
吊汨罗
作者: 齐己 〔唐代〕
落日倚阑干,徘徊汨罗曲。
冤魂如可吊,烟浪声似哭。
我欲考鼋鼍之心,烹鱼龙之腹。
尔既啖大夫之血,食大夫之肉。
千载之后,犹斯暗伏。
将谓唐尧之尊,还如荒悴之君。
更有逐臣,于焉葬魂。
得以纵其噬,恣其吞。
夕阳依偎在栏杆上,徘徊在汨罗河的曲折处。
冤屈的灵魂如果可以被吊唁,烟波荡漾的声音似在哭泣。
我想探究那鼋鼍的心思,烹煮鱼龙的肚子。
你们已经啖食了大夫的血,吞噬了大夫的肉。
千年之后,这种情愫依然暗藏。
难道说唐尧的尊贵,仍然如同那荒凉的君王?
更有那些被逐的臣子,埋葬在此地的灵魂。
使它们尽情地吞噬,肆意地撕咬。
齐己,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吊汨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古抒怀,通过汨罗江的传说,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屈原的追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
《吊汨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厚重感的诗作。诗中以汨罗江为背景,表达了对冤屈灵魂的哀悼和对历史的不满。诗人通过描绘落日、烟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情感,从对景物的描写到对冤魂的同情,再到对历史人物的反思,逐步深化了主题。
诗中“我欲考鼋鼍之心,烹鱼龙之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愤怒与对无辜者的怜悯。诗人探究水中生物的心思,暗指对权力与欲望的思考。接着,诗人直指那些吃人血肉的权臣,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最后两联的“千载之后,犹斯暗伏”以及“更有逐臣,于焉葬魂”,不仅呼应了开头的汨罗江,更将屈原的悲剧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无奈。
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冤屈的同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汨罗江的意象,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思,也揭示了权力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剧。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冤魂”象征什么?
A. 自然力量
B. 被冤屈的人
C. 古代英雄
填空题:诗中“我欲考鼋鼍之心,烹鱼龙之腹”表现了诗人对__的思考。
判断题:此诗表现了对历史的无奈和对权力的讽刺。
A. 正确
B. 错误
《离骚》与《吊汨罗》:两者都表达了对冤屈的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屈原的《离骚》更为直接地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而齐己的《吊汨罗》则通过历史景象与情感交织,展现出更为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