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5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58:37
李花二首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宜繁宜远九标新,
花露能仙雨点频。
传姓老聃因指树,
过门方朔验呼人。
苇绡缟月明偷夜,
练帨当风静撚春。
实荐冰盆传种去,
莫教鑽破核中仁。
这首诗表达了李花的美丽与神秘。花开得繁盛又遥远,仿佛是新标志的象征;花瓣上的露水像仙女的泪水,频繁地被雨点滋润。传说中的老聃指着这棵树而传承了姓氏,方朔在门前的呼喊则是对李花的见证。月光下的苇绡轻轻地在夜晚偷得一丝安静,轻薄的帨子在春风中静静舞动。诗人希望把李花的种子像冰盆里盛放的冰块那样传出去,然而又希望不要让内核的仁被破坏。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李花二首》创作于宋代,正值李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以李花为题,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李花二首》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哲思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李花的美丽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开篇的“宜繁宜远”道出了李花的繁茂与遥远之美,似乎在暗示李花的独特性与象征意义。
诗中提到的“花露能仙雨点频”,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后面提到的老聃和方朔,赋予了李花一种文化深度,似乎在说这朵花承载着历史的传承与智慧的象征。
最后两句“实荐冰盆传种去,莫教鑽破核中仁”,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希望,强调了保护种子的必要性,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珍惜。
整首诗不仅是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文化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全诗围绕李花展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珍视与希望。
《李花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苇绡”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轻薄的纺织品
c) 一种鱼
d) 一种树
“莫教鑽破核中仁”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a) 希望种子能被传播
b) 希望种子不要被破坏
c) 希望李花能长久
d) 希望雨水能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