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陈轩题汀洲苍玉洞

《和陈轩题汀洲苍玉洞》

时间: 2025-05-01 03:29:28

诗句

向来曾醉呼猿洞,乱石崩云拥坐隅。

谁料七闽烟瘴底,半岩风物似西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9:28

原文展示:

向来曾醉呼猿洞,乱石崩云拥坐隅。
谁料七闽烟瘴底,半岩风物似西湖。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在这猿洞旁醉酒高歌,四周乱石崩落,云雾缭绕,仿佛坐在一隅。没想到在这七闽的烟雾和瘴气之下,岩石的风景竟然与西湖相似。

注释:

  • 向来:过去常常,指诗人曾经的经历。
  • :在此指陶醉,沉迷。
  • 呼猿洞:猿洞是指猿猴栖息的洞穴,诗人可能在这里吟唱。
  • 乱石崩云:形容周围环境的险峻,乱石堆砌,云雾弥漫。
  • 七闽:指福建省,因其地形复杂,故有“烟瘴”之称。
  • 烟瘴:指湿气重,常有瘴气的环境,形容环境的恶劣。
  • 半岩:半边的岩石。
  • 风物:指自然景色。
  •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以其水光山色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隽,字子美,号竹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风以清丽见长,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蔡隽游览福建汀洲时,表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的环境特点。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与西湖相似的美景,激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情,勾勒出了汀洲苍玉洞的壮丽景色及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向来曾醉呼猿洞”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引入,表现出作者曾在此地的愉悦与陶醉。紧接着用“乱石崩云”描绘出险峻的自然环境,显示出大自然的力量与美的结合。第三句“谁料七闽烟瘴底”则转折,表明在福建的瘴气环境中,诗人却发现这里的风景与西湖有相似之处,表达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内心的惊喜。全诗通过对比与比喻,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引发了对人文环境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来曾醉呼猿洞:诗人表达了自己曾经在这个猿洞旁沉醉吟唱的场景,展示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2. 乱石崩云拥坐隅:描绘了环境的险峻和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谁料七闽烟瘴底:转折的用法,揭示了福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4. 半岩风物似西湖:在恶劣环境中,诗人发现自然景色的惊人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比作西湖,增强了诗的意象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人情,使之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汀洲苍玉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显示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猿洞:象征自然的原始与清新。
  • 乱石:代表自然的险峻与变化多端。
  • 烟瘴:体现了环境的复杂与挑战。
  • 西湖:象征着美丽和宁静,代表人文环境的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曾在猿洞旁做了什么?

    • A. 睡觉
    • B. 吟唱
    • C. 绘画
  2. “七闽”指的是哪个省份?

    • A. 广东
    • B. 福建
    • C. 浙江
  3. 诗中提到的“西湖”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险峻
    • B. 美丽与宁静
    • C. 文化的复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蔡隽《和陈轩题汀洲苍玉洞》 vs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两首诗均描写了自然景观,但蔡隽更侧重于对比与感慨,苏轼则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豁达的情怀,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特点。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蔡隽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 点绛唇 点绛唇 其七 老梅根 点绛唇 春闺 点绛唇 点绛唇 其二 梦馀 点绛唇 其四 遣夏东除庵 点绛唇·多事春风 点绛唇 点绛唇 其四 春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暴富乞儿 龜字旁的字 包含揎的词语有哪些 眉月 穷阎漏屋 残虐不仁 威断 卓荦超伦 鱼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过钱 比翼鸟 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口轻舌薄 纯稚 鬥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