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9:28
向来曾醉呼猿洞,乱石崩云拥坐隅。
谁料七闽烟瘴底,半岩风物似西湖。
我曾经在这猿洞旁醉酒高歌,四周乱石崩落,云雾缭绕,仿佛坐在一隅。没想到在这七闽的烟雾和瘴气之下,岩石的风景竟然与西湖相似。
蔡隽,字子美,号竹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风以清丽见长,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感慨。
这首诗作于蔡隽游览福建汀洲时,表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的环境特点。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与西湖相似的美景,激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情,勾勒出了汀洲苍玉洞的壮丽景色及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向来曾醉呼猿洞”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引入,表现出作者曾在此地的愉悦与陶醉。紧接着用“乱石崩云”描绘出险峻的自然环境,显示出大自然的力量与美的结合。第三句“谁料七闽烟瘴底”则转折,表明在福建的瘴气环境中,诗人却发现这里的风景与西湖有相似之处,表达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内心的惊喜。全诗通过对比与比喻,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引发了对人文环境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汀洲苍玉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显示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情感。
诗人曾在猿洞旁做了什么?
“七闽”指的是哪个省份?
诗中提到的“西湖”象征着什么?
蔡隽《和陈轩题汀洲苍玉洞》 vs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两首诗均描写了自然景观,但蔡隽更侧重于对比与感慨,苏轼则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豁达的情怀,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