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5:13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拍遍小阑干,何限塞鸿明灭。
老去怕逢节候,正落红时节。
沙场病卒搯檀槽,隔著邻垣说。
似诉少年陈事,有玉楼金埒。
我拍打着小栏杆,感慨无尽的鸿雁已不再明亮。
我年老了,害怕在节日里感到孤独,正值落红的时节。
沙场上病重的士兵在檀木槽上呻吟,隔着邻居的墙壁倾诉。
似乎在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犹如那金碧辉煌的楼阁。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年-约1700年),字仲明,号白洲,晚号白云山人,清代诗人。陈维崧是“清初四大家”之一,以词著称,作品风格清新婉约,富有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的变迁。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困苦的时期。陈维崧通过琵琶声引发的情感波澜,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事的怀念。
《好事近 隔院听琵琶》是一首抒情词,透过对琵琶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开头两句“拍遍小阑干,何限塞鸿明灭”通过生动的意象引入,表现出诗人因年华渐逝而生出的惆怅。这里的“小阑干”与“鸿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琐事,而后者则代表着人生理想和远方的追寻。
接下来的“老去怕逢节候,正落红时节”则更进一步,诗人直白地表达了对节日孤独感的恐惧,落红的时节不仅是自然界的凋零,也是生命的衰退。此句的情感深邃而真实,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再往后,诗中提到“沙场病卒搯檀槽”,这里的“沙场”与“病卒”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暗示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哀愁。隔着邻垣的倾诉,仿佛在诉说着人性间的无奈与隔阂。
最后,诗人回望年轻时的往事,提到“玉楼金埒”,这一部分充满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中交织,呈现出了清代士人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琵琶声引发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孤独的恐惧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清代士人的思考与情感深度。
该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陈维崧
D. 白居易
“拍遍小阑干”中“阑干”指的是什么?
A. 栅栏
B. 桥
C. 楼房
D. 河流
诗中提到的“玉楼金埒”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繁华
C. 战争
D. 自然
可以将《好事近 隔院听琵琶》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孤独感与对往昔的思考上的异同。李白在孤独中寻求酒的陪伴,而陈维崧则通过音乐表达孤独的情感,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渗透着对人生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