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淀心亭

《淀心亭》

时间: 2025-05-11 19:52:48

诗句

碧天为上下,中结一茅茨。

柱以茏葱竹,环栽白玉枝。

人来桥影报,风过水纹知。

有客倦方倚,鸾声还唤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9:52:48

原文展示:

碧天为上下,中结一茅茨。
柱以茏葱竹,环栽白玉枝。
人来桥影报,风过水纹知。
有客倦方倚,鸾声还唤谁。

白话文翻译:

在这碧蓝的天空下,亭子用茅草搭建而成。
柱子用郁郁葱葱的竹子做成,四周栽满了白玉般的树枝。
人们走来,桥影轻轻摇曳,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
有位客人倦怠地倚靠着,鸾鸟的声音又在呼唤谁呢?

注释:

  • 碧天:碧蓝的天空,形容天气晴朗。
  • 茅茨:用茅草搭建的屋顶,这里指亭子的顶部。
  • 茏葱竹:形容竹子繁茂、青翠的样子。
  • 白玉枝:指白色的树枝,可能是形容树木的洁白和美丽。
  • 桥影:桥在水中的倒影。
  • :倚靠,指人倚靠在亭子上。
  • 鸾声:指一种美丽的鸟鸣声,象征美好和呼唤。

典故解析:

诗中未直接涉及具体的典故,但“鸾声”常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或人。鸾鸟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与美好、和谐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明代诗人,字士杰,号简斋,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淀心亭》创作于明代中期,正值社会变革和文人思潮活跃的时期。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游览中,偶然驻足于淀心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放,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淀心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碧天”为引,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清新的氛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亭子用茅草搭建,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的归依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柱以茏葱竹,环栽白玉枝”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亭子的生机与活力,竹子的翠绿与白玉枝的纯净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在描写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桥影”和“水纹”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流动的美感。人来人往,桥的影子随之波动,水面上的涟漪则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最后一句“有客倦方倚,鸾声还唤谁”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倦怠的状态与美丽的鸾声之间形成了对比,也暗示了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自然景观,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天为上下”:天空碧蓝,仿佛将整个世界都映衬得分外明亮。
  2. “中结一茅茨”:亭子中央搭建了用茅草制成的屋顶,展现出简朴而自然的风格。
  3. “柱以茏葱竹”:亭子的柱子用茂盛的竹子制作,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4. “环栽白玉枝”:周围种植着洁白的树枝,形成一种和谐美丽的景象。
  5. “人来桥影报”:人走过时,桥的影子在水面上轻轻晃动,仿佛在回应着来者。
  6. “风过水纹知”: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似乎在告诉人们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7. “有客倦方倚”:有位客人感到疲倦,正倚靠在亭子边,传达了一种放松与享受的状态。
  8. “鸾声还唤谁”:鸾鸟的鸣叫声在空中回荡,似乎在呼唤某个人,引发了对往事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亭子比作一个自然的栖息之所,强调其环境的优美。
  • 拟人:桥影和水纹似乎有生命,能够与人互动。
  • 对仗:诗句中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淀心亭的美丽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从中也能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 淀心亭:象征着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提供了安静和思考的空间。
  • 碧天:象征着自由与广阔,给人以希望与宽广的视野。
  • 茅茨与竹:象征简单、自然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朴素生活的追求。
  • 鸾声:象征着美好与追忆,引发人们对往事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天”为何物象征? A. 生命
    B. 自由与广阔
    C. 忧愁
    D. 嘲讽

  2. “人来桥影报”中“桥影”指的是什么? A. 桥的倒影
    B. 桥的颜色
    C. 桥的形状
    D. 桥的声音

  3. 诗中提到的“鸾声”象征着什么? A. 忧伤
    B. 幸福与呼唤
    C. 疲惫
    D. 旅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淀心亭》与李白的《静夜思》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观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前者侧重于景物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后者则通过月光与思乡情怀交织,展现出一种浓厚的乡愁情感。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但表现形式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解析》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查询

落花怨十首 铭座一首 得乐谢竹溪一首 送赴省诸友·徐懋功 门外 四和 征妇词十首 其二 久雨 诸人颇有和余百梅诗者各赋一首 又和南塘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见可而进 善法堂 又字旁的字 月晕知风 包含楼的成语 鱼字旁的字 土豪劣绅 巾字旁的字 提土旁的字 我负子戴 犀照牛渚 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白的成语 烈壮 不知者不罪 影格儿 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抓举 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