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20:07
三让身将隐,千家国亦偏。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
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
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
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
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
三次让位,身心归隐,不再追求名利;无数家庭的国土也因此偏离。
庙宇只称颂至德之人,乡里的人们不讳言先贤的丰功伟绩。
卜洛地区无人继承王业,归于吴国却有先人的墓田。
县官修建伏腊祭祀,乡下老人传承着流传的故事。
风土变得异域风情,云山之中人们采药。
柱子上留下龙跃的痕迹,松树下白鹤栖息的年岁。
台阶上苔藓在干燥的秋日,炉灶上的灰尘在暮烟中弥漫。
仰望先贤的遗像,肃然起敬,依然保持着恭敬的态度。
华善述是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兴盛的时代。他的诗风典雅,常以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
《谒泰伯庙》是华善述在游访泰伯庙时所作的诗。泰伯庙是为了纪念泰伯而建,泰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和让位的楷模。诗作反映了对先贤的尊敬和对历史的思考。
《谒泰伯庙》以对泰伯庙的拜访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泰伯的崇敬与怀念。诗的前四句以历史为背景,提到“三让身将隐”,强调泰伯的品德与隐逸精神,表现出对名利的超然态度,也折射出对当今社会追名逐利的反思。接下来的句子则描绘了庙宇的庄严与乡土的传承,显示出地方文化的延续与对先贤的尊重。
中间部分提到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体现出历史的变迁与家族的荣辱,也暗示了对先贤所遗留的精神财富的珍视。后半部分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风土人情的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表现出诗人对先贤的崇敬、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诗句的节奏感和意象的丰富性使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先贤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出自然美,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对先贤的敬仰与对生命的思考。
《谒泰伯庙》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三让身将隐”中的“三让”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a) 孔子
b) 泰伯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龙跃”象征着什么?
a) 平安
b) 生机
c) 财富
d) 权力
《谒泰伯庙》与《登高》均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自然的赞美,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先贤的敬仰,而后者则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特色,前者典雅含蓄,后者则直接抒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