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1:46
感二子
欧阳修
黄河一千年一清,岐山鸣凤不再鸣。
自从苏梅二子死,天地寂默收雷声。
百虫坏户不启蛰,万木逢春不发萌。
岂无百鸟解言语,喧呼终日无人听。
二子精思极搜抉,天地鬼神无遁情。
及其放笔骋豪俊,笔下万物生光荣。
古人谓此天巧,命短疑为天公憎。
昔时李杜争横行,麒麟凤凰世所惊。
二物非能致太平,须时太平然後生。
开元天宝物盛极,自此中原疲战争。
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
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贤愚自古皆共尽,突兀空留後世名。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的苏轼和梅尧臣的追忆与哀悼。诗中提到,黄河在一千年间仍然清澈,而岐山的鸣凤已不再鸣叫。自从苏梅二人去世后,天地似乎陷入了寂静,连雷声也消失了。各种虫子不再出现在门口,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没有了生机。难道没有鸟儿能够说话吗?然而,它们的叫声却无人倾听。二子在思想上极为深邃,天地和鬼神也无法逃避他们的情感。待他们挥笔写作时,万物都在他们笔下焕发光彩。古人说这是天赋的巧妙,但命运却似乎短暂,让人怀疑上天的偏爱。昔日李白与杜甫争奇斗艳,令人惊叹的麒麟与凤凰在世间游走。其实,这二人并不能带来太平,只有在和平的时光中才会出现。开元天宝时期物质极为丰富,之后中原地区却因战乱疲惫不堪。英雄的白骨化为黄土,富贵又何尝不是浮云呢?唯有他们的文章闪耀如日星,气度凌驾于山岳之上,常常显得卓尔不群。贤者和愚者自古都已经消逝,唯有他们的名声在后世独留。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散文和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古文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感二子》是欧阳修在悼念苏轼和梅尧臣这两位文人时写的。苏轼作为他的好友,才华横溢,兼具诗文、书法、绘画等多种才能;梅尧臣则以其诗歌闻名。两人去世后,欧阳修感到文坛的失落与哀伤,进而写下这首诗。
《感二子》是欧阳修对苏轼和梅尧臣的深切怀念之作。整首诗以沉重的情感贯穿始终,表达了对文人逝去的惋惜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诗的开篇以“黄河一千年一清”引入,展示了自然的不变与人的短暂,接着引出岐山鸣凤不再鸣的意象,反映出文人的凋零带来的文化缺失。
诗中多次提到“二子”,通过对他们深邃思想和才华的赞美,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与怀念。尤其是“及其放笔骋豪俊,笔下万物生光荣”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在文坛的光辉形象。后半部分通过历史的回顾,反思了盛世与战乱的交替,揭示了即便是英雄也难逃生死之命,富贵更是如浮云般的轻易消逝,唯有文章能够超越时空,留名后世。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展现了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学的坚定信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怀念与反思,表达了对已故文人的追忆,揭示了文化传承的脆弱与生命的无常。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传达了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强调了文学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诗中提到的“二子”指的是哪两位文人?
A. 李白和杜甫
B. 苏轼和梅尧臣
C. 白居易和杜甫
D. 陶渊明和王维
“百虫坏户不启蛰”中的“蛰”指的是什么?
A. 冬眠
B. 春天
C. 昆虫出土
D. 大雨
诗中提到的“开元天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繁荣时期?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