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1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13:30
节物燕京盛,兹看太惋然。
荒荒羁臈色,衮衮竞新烟。
忆语须同日,传觞有各天。
干戈竟何限,骨肉渐随缘。
节日的气氛在京城如火如荼,今天看起来十分惋惜。
眼前一片荒凉的羁绊颜色,纷纷扰扰的新春烟火竞相绽放。
回忆起往日的欢声笑语,饮酒时的情谊却各在不同的天涯。
战争的局势究竟还有多少?骨肉亲情渐渐随着缘分而疏远。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反映了战乱对家庭与亲情的影响。王世贞的这首诗也探讨了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亲情与友情的疏远,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明代文学家,精通诗文,尤其擅长古典诗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情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除夕,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诗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内心的惆怅,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社会动荡,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无奈与感伤。
王世贞的《除夕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描绘了除夕的节日氛围,然而在喜庆之中却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忧虑。首句“节物燕京盛”生动地展现了节日的繁华,而随后的“兹看太惋然”则引入了对这一繁华背后情感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外部的热闹与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忆语须同日,传觞有各天”进一步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管曾经有过的欢乐时光,现在却因各自的缘分而无法重聚。最后两句“干戈竟何限,骨肉渐随缘”则透露出对战争的无奈与对亲情日渐疏远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王世贞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历史的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节日的欢庆中,因战争与缘分而导致的亲情与友情的疏远,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测试:
“节物燕京盛”中的“燕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诗中“干戈”主要象征什么?
“忆语须同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