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5:25
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
世情殊不足,风俗岂能淳?
老棘余生意,槁花空悟春。
相逢非古意,在我着乌巾。
雨后,千山都显得干净清新,炊烟袅袅处处升起,宛如新的一天。世俗的情感并不值得太过在意,风俗怎么能真正淳朴呢?老棘树依然有生机,枯花却无法再领悟春天的滋味。相逢的情谊并非古人的情怀,此时我却把自己包裹在乌巾之中。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冕(1287-1359),元代诗人,号“幽居”,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雨后》写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王冕心中对世事的冷漠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雨后》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用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引入对世俗情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雨后的山清水秀,给人以生机和希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却逐渐转向对社会风气的失望和对人情淡薄的感慨。
“世情殊不足,风俗岂能淳”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情的淡漠,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批判。接着,诗人以“老棘余生意,槁花空悟春”来对比生命的坚韧与无奈,似乎在暗示人们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生存的意志,但枯萎的花朵却难以再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失落。
最后两句“相逢非古意,在我着乌巾”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这里感受到当下与古代人情的割裂,表明自己在世俗中隐退的孤独。乌巾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丝沉重与思考,仿佛在提醒人们珍视身边的人和事,却又隐隐透出一份无奈和无力感。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与深沉的哲思之间,展现了王冕对生命、社会的独立思考和艺术表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景象的描绘,引发对世俗情感和社会风俗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坚韧和对人际关系的失落感,最终形成一种孤独而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雨后千山净”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世情殊不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乌巾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冕的《雨后》与陶渊明的《饮酒》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思考,但王冕更多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而陶渊明则展现了一种隐逸的洒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