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9:07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早晨的真实与晚间的虚假,究竟谁能辨别?古往今来,这些事情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
只喜爱臧生(臧否之生)能假装成圣人,难道宁子(宁戚)就能理解装傻的艺术?
草地上的萤火虫再怎么闪烁也不是火焰,荷叶上的露珠再怎么圆润也不是珍珠。
不去烧柴火来取暖,真可怜那光彩又有什么不同呢?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易近人的风格表达深刻的思想。
《放言五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写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尤其是对伪善与权臣的讽刺,显示出他对真理与真实的渴望。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一》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社会上真实与虚假难以辨别的困境。诗的开头,提出了“朝真暮伪”的问题,表现出对社会真相的迷茫和无奈。接着,诗人以“臧生能诈圣”来讽刺那些伪善之人,强调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贤良淑德往往被伪装的“圣人”所掩盖。
诗中“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草地上的萤火虫虽然闪烁,但终究不是真正的火焰,荷叶上的露珠再美丽也不是珍珠。这样的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光与影的对比,也引发了对现实与虚幻的深刻思考。
最后一句“不取燔柴兼照乘”则是对虚荣的一种嘲讽,强调了光彩的外表与真实的内涵之间的巨大差别。诗歌整体上展现了白居易对社会伪善现象的批判,同时也隐含了对人性真实的期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该诗通过对真实与虚假、光彩与内涵的深刻探讨,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真理的追求,表达了他对伪善现象的失望和警醒。
诗中“草萤有耀终非火”中,草萤象征的是什么?
“不取燔柴兼照乘”中的“燔柴”指的是什么?
“朝真暮伪何人辨”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