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35:20
原文展示:
沙辘行来界北边,
裸人虽陋意殊虔。
官厨未识都都味,
首顶糍盘众妇先。
白话文翻译:
沙子车行驶来到北边,
虽然当地人衣衫褴褛,但内心非常虔诚。
官府的厨房尚未品尝到这儿的美味,
最先端上来的,是顶着糍粑的众多妇女。
注释:
- 沙辘:指沙车,一种用来运输沙土的车。
- 界北边: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北边,可能是指边界或某个特定的区域。
- 裸人:这里指的是当地的人们,可能形容他们的衣着简陋。
- 意殊虔:意即心意非常虔诚,表现出对某种事物的重视。
- 官厨:官府的厨房,代表着官方的饮食标准。
- 都都味:这里指的是特定地方的美味或风味。
- 首顶糍盘:指的是盛糍粑的盘子,可能是当地的特色食品。
- 众妇先:众多妇女首先端上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叔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常反映生活的细腻与真实,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情,尤其是对地方民众生活的观察与描绘。诗人通过对比,展现出地方人与官府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
诗歌鉴赏:
《漫记 其一》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诗中的“沙辘行来”开篇即引入了行动的元素,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裸人虽陋意殊虔”,呈现出即使生活条件艰苦,当地人依然保持着虔诚的内心,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这样的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也引发了对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反思。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官厨未识都都味”,暗示着官府的饮食文化未能真正认识和体验到地方的特色美食,这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最后一联“首顶糍盘众妇先”,则是对地方风情的生动描绘,众多妇女端着糍粑,象征着地方的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辘行来界北边:描绘了沙车行驶至北边的场景,说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
- 裸人虽陋意殊虔:表明尽管当地人衣着简单,但内心却非常虔诚,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与认真。
- 官厨未识都都味:指官府的厨房尚未尝到地方的美味,反映出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忽视。
- 首顶糍盘众妇先:生动描绘了当地人热情好客的场面,众多妇女首先端上地方特色的糍粑,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地方人和官府饮食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生活状态的差异。
- 拟人:将“意”赋予人性,表现虔诚的情感。
- 意象丰富:通过具体的意象(如沙车、糍粑等),使得诗歌生动而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地方人民虔诚态度的赞美,以及对社会饮食文化差异的思考。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辘:象征着生活的重担和艰辛。
- 裸人:代表社会底层的人民,体现他们的生活状态。
- 官厨:象征着官府的权威与文化。
- 糍盘:代表地方的饮食文化,象征着传统与热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沙辘”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车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植物
-
诗中“裸人虽陋意殊虔”表达了什么?
- A. 地方人生活富裕
- B. 地方人内心虔诚
- C. 地方人对官府的仇恨
- D. 地方人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
诗人提到的“官厨未识都都味”意指什么?
- A. 官府的饮食文化丰富
- B. 官府对地方饮食的无知
- C. 地方特色美食不受欢迎
- D. 地方人对官府的尊重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 《静夜思》: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叔璥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