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0:4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41:28
伤妓人董氏四首
作者: 张说 〔唐代〕
董氏娇娆性,多为窈窕名。
人随秋月落,韵入捣衣声。
粉蕊粘妆簏,金花竭翠条。
夜台无戏伴,魂影向谁娇。
旧亭红粉阁,宿处白云关。
春日双飞去,秋风独不还。
舞席沾残粉,歌梁委旧尘。
独伤窗里月,不见帐中人。
董氏的娇美姿态,常常被人称道。
如同秋月般的美丽逐渐消逝,优雅的韵味却伴随着捣衣的声音。
她的粉妆紧贴着妆盒,金色的花朵已无光彩。
夜晚的舞台没有戏伴,孤魂的影子向谁倾诉娇艳?
那曾经栖息的红粉阁,现如今只剩白云关。
春天双飞的燕子已远去,秋风却独自回不来了。
舞席上沾染着残余的粉末,歌梁上积满了旧尘埃。
我独自怜惜窗外明月,却见不到帐中的人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妓女的孤独和美丽,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以及妓女的悲剧命运。这种描写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月下独酌》。
作者介绍:
张说,字子厚,唐代诗人,以词、赋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人物情感,擅长抒情和写景,风格细腻柔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风气开放,妓女文化盛行。诗中反映了妓女在风光背后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同情和惋惜。
《伤妓人董氏四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妓女董氏的美丽与悲哀。诗人张说用“娇娆”“窈窕”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董氏的外貌,瞬间勾勒出她的美丽形象。诗中的“人随秋月落,韵入捣衣声”,不仅描绘了她美丽的消逝,也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夜晚的舞台,往昔的辉煌在秋风的吹拂下变得遥不可及,董氏的舞姿仿佛在一瞬间消失,留下的仅是空荡荡的舞席和沉沉的旧尘。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彰显了时代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悲剧。“春日双飞去,秋风独不还”,一方面表现了春日的生机与希望,另一方面却暗示着秋风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独伤窗里月,不见帐中人”,更是将孤独推向了极致,窗外的明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却无法触及那失去的陪伴,令人心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妓女的美丽与悲哀,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无情,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董氏娇娆性,多为窈窕名。
人随秋月落,韵入捣衣声。
粉蕊粘妆簏,金花竭翠条。
夜台无戏伴,魂影向谁娇。
旧亭红粉阁,宿处白云关。
春日双飞去,秋风独不还。
舞席沾残粉,歌梁委旧尘。
独伤窗里月,不见帐中人。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董氏的美丽与孤独为主题,表达了对妓女命运的同情,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无情,同时也反映了人对逝去美好的无奈与惋惜。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对美丽与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董氏在诗中被描绘成什么样的形象?
“夜台无戏伴”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秋风”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张说的这首诗更多地聚焦于女性的孤独与美丽,李白则是通过饮酒来抒发个人情感,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主题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推荐书目:
这些书目将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唐诗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