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4:10
紫玉箫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罗绮围中,笙歌丛里,眼狂初认轻盈。
无花解比,似一钩新月,云际初生。
算不虚得,郎占与第一佳名。
轻归去,那知有人,别后牵情。
襄王自是春梦,休谩说东墙,事更难凭。
谁教慕宋,要题诗曾倚宝柱低声。
似瑶台晓,空暗想众里飞琼。
馀香冷,犹在小窗,一到魂惊。
在华丽的罗绮围中,热闹的笙歌声中,我的眼睛刚开始认识那轻盈的身影。
没有花的妆点,犹如一弯新月,刚从云端升起。
这难道不是虚得的,郎君占据了第一的美名。
轻松地离去,没想到有人在此后牵挂情思。
襄王本就是春梦,不要轻易说东墙的事情,更是难以依靠。
谁让人心仰慕宋朝,曾在宝柱旁低声吟咏。
宛如瑶台的晨曦,空自暗想人群中飞舞的琼花。
余香依旧,仍在小窗外,一至此处便惊魂未定。
晁补之(约1050年-1120年),字叔明,号愚溪,江苏扬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常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当时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紫玉箫》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表达了对爱情、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忆。
《紫玉箫》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描绘了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过往的追忆。开篇的“罗绮围中,笙歌丛里”,即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热闹而华丽的环境,这样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轻盈和灵动。诗中不断使用比喻,如“似一钩新月”,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她的淡雅与清新,仿佛在诉说一种难以得之的美好。
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使用了许多典故与意象,例如“襄王自是春梦”,让人联想到那些美好而短暂的回忆,令人感伤。此外,诗中提到的“东墙”则隐喻着无法依赖的往事,增添了一份惆怅的情绪。这种感情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一种复杂的美感。
最后一句“馀香冷,犹在小窗,一到魂惊。”则完美地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余香的冷却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与遗憾,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好的环境和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过往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紫玉箫》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罗绮”指的是什么?
“似一钩新月”中的“新月”象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