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黄吉甫

《寄黄吉甫》

时间: 2025-05-05 10:28:00

诗句

学兼文武在吾曹,别後应看虎豹韬。

欲问庙堂谁镇抚,尚传边塞敢惊骚。

旌旗急引飞黄下,烽火遥连太白高。

闻说荆人亦憔悴,家家还愿献春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28:00

原文展示

寄黄吉甫
作者:王安石 〔宋代〕

学兼文武在吾曹,
别后应看虎豹韬。
欲问庙堂谁镇抚,
尚传边塞敢惊骚。
旌旗急引飞黄下,
烽火遥连太白高。
闻说荆人亦憔悴,
家家还愿献春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朋友黄吉甫的关心与期望。诗中提到,像我们这样既有文才又有武略的人,分开后希望能看到你们的才华如虎豹般展现。想问问朝廷中谁来镇抚动荡的局势,边塞的骚动又是谁能平息的呢?旌旗急速地引领着飞奔的黄马往下走,烽火遥远地连接着太白山的高处。听说荆地的人们也都憔悴,家家户户还在祈愿献上春醪酒。

注释

  • 虎豹韬:指具有强大武力和才华的人,虎豹象征勇猛。
  • 庙堂:指朝廷或政府。
  • 镇抚:指镇压和安抚。
  • 边塞:指边疆地区,常有战事。
  • 旌旗:指军旗,象征出征和战斗。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情的信号烟火。
  • 荆人:指荆州地区的人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改革。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势,也有细腻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寄黄吉甫》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国家动荡、边疆不宁。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同时寄托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希望。

诗歌鉴赏

《寄黄吉甫》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作,王安石通过对友人的寄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出诗人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开头两句“学兼文武在吾曹”直接点明了诗人与黄吉甫的关系,表明他们不仅有文化才能,也具备军事才能,暗示着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渴求。接着,诗人用“虎豹韬”形象地比喻了希望未来能够看到的英才志士,表现出对国事的忧虑与期待。

中间两句“欲问庙堂谁镇抚,尚传边塞敢惊骚”,不仅问询了朝廷的执政者,更透露出对动荡局势的无奈与担忧,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后面两句通过将旌旗与烽火相结合,巧妙地描绘出战事紧迫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军事关怀与忧虑。

最后两句“闻说荆人亦憔悴,家家还愿献春醪”则将目光放回到民众身上,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渗透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兼文武在吾曹:强调诗人与黄吉甫同为有才之士,既有文化又有军事才能。
  2. 别后应看虎豹韬:希望在分开后看到他们的才华如虎豹般展现。
  3. 欲问庙堂谁镇抚:想询问朝廷中谁来镇压和安抚动荡局势。
  4. 尚传边塞敢惊骚:边疆的骚乱又是谁能平息和制止的?
  5. 旌旗急引飞黄下:军队快速行进,象征着战斗的迫切。
  6. 烽火遥连太白高:烽火传递着边疆的消息,显示战事的紧迫。
  7. 闻说荆人亦憔悴:听说荆州人民也因战乱而疲惫。
  8. 家家还愿献春醪:每家每户仍在祈愿,希望能献上春醪酒以祈求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虎豹”比喻有才能的人,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良好的对仗效果,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展示了深厚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豹:象征勇猛与才华,代表有能力的人物。
  • 庙堂:象征权力中心,代表国家的治理。
  • 边塞:象征动荡与战争,表现出国家的危机。
  • 旌旗与烽火:象征战斗与紧急,表现出国家的危难时刻。
  • 荆人:象征普通百姓,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虎豹韬”比喻什么?

    • A. 文学作品
    • B. 有才能的人
    • C. 战争场面
    • D. 诗人的朋友
  2. 诗中提到的“庙堂”指的是?

    • A. 学校
    • B. 朝廷
    • C. 民居
    • D. 战场
  3. “家家还愿献春醪”中提到的“春醪”指的是?

    • A. 酒
    • B. 粽子
    • C. 饺子
    • D. 饼干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志向。
  • 《春望》: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战乱对民众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寄黄吉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人才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关注民众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王安石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瓦炉 酴醿 同王公佩和老杜韵 同王公佩和老杜韵 同郭师圣司空仲容探韵得江字 天华寺亭二首 天华寺亭二首 题张粹夫万卷楼 题岳阳楼 题友人南北江山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龍字旁的字 漫天大谎 訾弋 又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次骨 才结尾的成语 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东床择对 教师 鼠字旁的字 诅誓 高情逸态 丰丰满满 徘徊观望 蛅蟖房 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