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2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9:27
送汤岐公镇会稽
作者:陆游
吴越东西州,浙江限其中。
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
都人送留守,郡吏迎相公。
江心波涛壮,帐下鼓角雄。
乐哉公何憾,廷论则未同。
永怀前年秋,群胡方啸凶,
闾左发蓟北,戈船满山东。
旧盟顾未解,谁敢婴其锋?
公时立殿上,措置极雍容。
南荒窜骄将,京口起元戎。
旧勋与宿贵,屏气听指踪。
规模一朝定,强虏终归穷。
当时谓易耳,未见回天功。
及今始大服,咨嗟到儿童。
天心佑社稷,主圣肖祖宗。
旌节早来朝,笑谈折遐冲。
这首诗描写了吴越之间的地理环境和人们对汤岐公的送别情景。诗中提到,吴越的东西两州被浙江隔开,黄旗高高飘扬,大船在天空中航行。城里的人们送别留守官员,郡里的官吏则迎接汤岐公。江水波涛汹涌,驻扎的军队鼓角齐鸣。公在此行中没有什么遗憾,虽然朝廷的议论并不一致。回想起去年的秋天,边境的胡人正肆虐,北方有发起的战事,东边的戈船也满是兵戈。旧日的约定尚未解开,谁敢轻易出战?公当年在殿上端庄地处理政务,南方的骄将被贬,京口则起用元戎。旧有的功勋与权贵,沉默地等待着他的指挥。局势一旦稳定,强敌必将归于穷途末路。曾几何时,大家认为事情简单,没看到回天的功劳。如今终于看到了成效,连儿童都在感叹。天意保佑社稷,皇上圣明像祖宗。旌旗早早来朝,大家笑谈往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多以爱国、抒怀为主题,风格豪放激昂,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陆游的诗歌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际。诗人通过送别汤岐公,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官员治国理政的期望和支持。同时,这也是对汤岐公能力的肯定与对未来局势的希冀。
陆游的《送汤岐公镇会稽》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祝福。全诗开篇即描绘了吴越之间的自然景象,展现出地理的壮阔与人事的繁忙。随着诗句的推进,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急迫感和紧张感,因为诗中提到的“群胡方啸凶”,正是当时南宋面对的外敌威胁。
诗中描绘了汤岐公的威仪与才能,表现出对他的信任与期待。通过“旧盟顾未解,谁敢婴其锋?”的质问,诗人表达了对战事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局势的期待。他相信,在汤岐公的治理之下,局势会逐渐好转,强敌终将被击退。
诗的最后几句则更加浓烈地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希望,强调了天意的庇佑和君主的英明。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前景的深切期待与对友人的真诚祝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
吴越东西州,浙江限其中。
描述了吴越的地域分布,浙江作为中间的界限,突显了两个地方的关系。
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
形象地描绘了军队的气派与壮观,显示出一种雄心壮志。
都人送留守,郡吏迎相公。
反映了当地官民对汤岐公的尊重与支持。
江心波涛壮,帐下鼓角雄。
强调了江河的壮丽与军队的气势。
乐哉公何憾,廷论则未同。
表达了对汤岐公的祝福,同时指出朝廷意见分歧。
永怀前年秋,群胡方啸凶,
提到当时的边境危机,表现出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闾左发蓟北,戈船满山东。
进一步描绘了战事的紧迫感。
旧盟顾未解,谁敢婴其锋?
质疑旧约未解的情况下,谁敢出战。
公时立殿上,措置极雍容。
赞美汤岐公在朝廷上的端庄气度。
南荒窜骄将,京口起元戎。
指出南方的骄将被贬,同时京口的军事力量在重新组成。
旧勋与宿贵,屏气听指踪。
反映出对汤岐公的支持者和权贵的态度。
规模一朝定,强虏终归穷。
预示局势一旦稳定,敌人将会被打败。
当时谓易耳,未见回天功。
提到当时对战争前景的轻视,未曾预见后来的成功。
及今始大服,咨嗟到儿童。
现在看到成效,连儿童都在感叹。
天心佑社稷,主圣肖祖宗。
表达了对天意和君主的信任。
旌节早来朝,笑谈折遐冲。
最后以乐观的态度祝愿未来。
整首诗以送别汤岐公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对汤岐公的赞美与支持。诗中反映了外敌的威胁、政治的复杂以及对英雄人物的信任,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容,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思考。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黄旗”象征什么?
“群胡方啸凶”中的“群胡”指的是?
陆游 vs. 杜甫
陆游的《送汤岐公镇会稽》与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忧虑的情感,但陆游更多地关注于个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对国家破灭的痛苦与无奈。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