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5:50
原文展示:
书边事(一作边行书事,一作塞上行) 李昌符 〔唐代〕 朔野烟尘起,天军又举戈。 阴风向晚急,杀气入秋多。 树尽禽栖草,冰坚路在河。 汾阳无继者,羌虏肯先和。
白话文翻译:
在北方的原野上,烟尘四起,天军再次举起了兵戈。 阴冷的风在傍晚时分变得更加急促,秋天的杀气愈发浓重。 树木凋零,鸟儿栖息在草丛中,河面结冰,道路坚硬。 汾阳之地已无后继之人,羌族和敌寇是否愿意率先和解?
注释:
朔野:北方的原野。 烟尘:战乱的迹象。 天军:指朝廷的军队。 举戈:拿起武器,指准备战斗。 阴风:冷风,常用来形容战场的凄凉。 杀气:战争的气氛。 树尽:树木凋零。 禽栖草:鸟儿栖息在草丛中。 冰坚:冰冻坚硬。 汾阳:地名,古时为军事要地。 继者:继承者,指后继的将领或军队。 羌虏:对羌族和敌寇的蔑称。 肯先和:是否愿意率先和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符,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边塞生活和战争题材,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动荡和军人的艰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战争景象和军队的备战状态,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紧张局势和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战争景象,展现了边疆的荒凉和军队的备战状态。诗中“朔野烟尘起,天军又举戈”直接点明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而“阴风向晚急,杀气入秋多”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后两句“树尽禽栖草,冰坚路在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了边疆的艰苦环境。最后一句“汾阳无继者,羌虏肯先和”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边塞诗的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塞的战争和和平的渴望。通过描绘边塞的战争景象和军队的备战状态,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朔野烟尘起”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边塞的和平景象 B. 边塞的战争景象 C. 边塞的自然景象 答案:B
“阴风向晚急”中的“阴风”比喻什么? A. 战争的凄凉气氛 B. 自然的冷风 C. 边塞的艰苦 答案:A
诗的最后一句“汾阳无继者,羌虏肯先和”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边疆的忧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