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0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06:54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前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福,不是愁中即病中。
这春天本应是欢快的时光,然而却被东风所阻,失去了春日的乐趣。
年年都没有享受到花开的福气,难道不是在愁苦中就是在病痛中吗?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东风”常在古诗中作为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农田生活。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彼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常感慨人生的无奈。春天本应是充满生机的季节,但诗人却因个人的烦恼与病痛而感到失落。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期待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开头两句“准拟今春乐事浓,依前枉却一东风”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期待,然而“枉却一东风”则揭示了诗人无法享受春日乐趣的无奈与失落。接下来的“年年不带看花福”更是强调了这种失落感,似乎每年春天的到来都没有给予诗人应有的快乐,反而让他在愁苦与病痛中度过。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深深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全诗围绕着对春天乐事的期待与现实的失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体现了人生的苦涩与孤独。
诗人对春天的期待是什么?
A. 快乐的事情
B. 悲伤的回忆
C. 病痛的折磨
答案:A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答案:B
诗人对“看花福”的态度是?
A. 满足
B. 渴望
C. 忽视
答案:B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诗歌更多地体现了对现实的感慨与无奈,而李白则通过对月亮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现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