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33:07
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
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
何曾不解此,日食万钱肉。
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
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
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缘。
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
婆娑观此身,要俗不得俗。
马虽瘦弱并非病,若是不仁则是羞辱。
乐哉仁者安居,正对那萧然的竹林。
何曾不懂得这个道理,日常花费万钱吃肉。
宁可像藜藿那样清淡,却能有阶前的美玉。
影子迷乱了邺侯的书信,手中却颠倒了触碰。
清风拂过令人清凉,散作酒杯的缘分。
稀疏的金子忽然变得琐碎,天边只剩一钩弯月。
在这婆娑的身影中,想要俗中不俗。
作者介绍:郑刚中,字子真,号青禾,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借景抒情,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社会背景复杂,士人面临着士族与贫民的矛盾,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本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仁爱和物质的反思,展现了清淡生活的理想追求。
《拟和》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思考。诗中反复强调仁德的重要,表明仁者安居乐业的心境是幸福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沉迷于奢华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虽然表面富裕,但内心却充满空虚与羞辱。
诗中提到“日食万钱肉”,用极端的消费行为映射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空虚和无意义。相较于此,诗人更倾向于“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这里不仅强调了生活的简朴,更蕴含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清风、竹影的意象中透出一丝清凉与淡泊,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与对自我内心的追求。最后的“要俗不得俗”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讽刺,提醒人们在纷扰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不被物质所左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仁者与奢侈者的对比,突显出精神价值的追求。同时,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恬淡的气息。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马瘦未为病”是指什么?
“宁如祗藜藿”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拟和》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的主题,均强调了对物质生活的反思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诗通过对比来展示仁者的乐趣,而陶诗则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表现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