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5:58
作者: 杜牧 〔唐代〕
诗歌内容: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白话文翻译: 在安邑南门外,哪家房屋高耸入云?在奉诚园里,围墙破损,露出了杂草。
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未直接涉及明显的典故,但“奉诚园”可能是对当时某个地方的称呼,体现了当时园林文化的兴盛,而“墙缺见蓬蒿”则暗示了主人家境的衰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樵夫,晚唐著名诗人,以五言绝句和骈文见长,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俊逸,常带有讽刺意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牧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困境,展现了杜牧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家园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过田家宅》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乡村的场景,作者通过对比,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以“安邑南门外”引入,地名的使用不仅给人以地理的定位,也带有一种亲切感。接着,杜牧以“谁家板筑高”来引发读者的思考,暗示乡村的简单与朴素,反映出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将目光转向“奉诚园里”,作者提到的“墙缺见蓬蒿”则揭示了家园的破败与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述,更是对人情冷暖、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短短的四句中,展示了乡村的宁静与破败,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乡愁与对社会的关切,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与对社会变迁的忧虑,体现了生活的无常与人情的冷暖,展现了诗人对故土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杜牧生活在哪个朝代?
“墙缺见蓬蒿”中“蓬蒿”代表什么?
该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情感?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家乡和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杜甫的诗更加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杜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生活的细腻观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