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贾生

《贾生》

时间: 2025-05-01 02:03:28

诗句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3:28

原文展示

贾生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白话文翻译

汉朝有位洛阳的年轻人,明辨是非。
他所讨论的事情多是感慨,自己也很有主见,愿意遵循或违背。
死后的人如果真的能再作,那现在的人又能与谁相依呢?
应该要跳入东海,而不仅是涕泪沾湿衣襟。

注释

字词注释

  • 贾生:指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才华和政治见解著称。
  • 洛阳子:指的是来自洛阳的年轻人。
  • 明是非:能够清楚地辨别是非。
  • 依违:遵循与违背,表示对事情态度的选择。
  • 蹈东海:指跳入东海,隐喻决绝的行为。

典故解析

  • 贾谊: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才华和悲剧命运而被后人所铭记。
  • 东海:古人常以东海象征广阔无边的地方,跳入东海是一种绝望或决然的选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张“变法”,有“王荆公”之称。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创作背景: 《贾生》是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感受到的无奈与悲愤的体现,借用贾谊的形象表达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反映了他对古人的思考与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贾生》通过对贾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青年才俊的思考与对社会的深刻反思。首句“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勾勒出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年轻人形象,接着“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则突显出他面对社会时的矛盾与复杂心态。诗的后半部分从生死的角度引发更深的思考,提到“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表达了对生死与归属的困惑,同时也隐含着对当下人们的无奈与孤独感。最后一句“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以跳海的极端行为象征绝望,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屈服和悲愤。整首诗不仅表现了王安石对贾谊的敬仰,也折射出他对时代的深切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有洛阳子:指代贾生的出身,强调他的优秀背景。
  2. 少年明是非:突出其聪慧与见解。
  3. 所论多感概:他讨论的内容充满感慨,显示出对时事的关注。
  4. 自信肯依违:他在坚持自我信念的同时,也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5. 死者若可作:引出死亡的议题,表达对古人贾谊的追思。
  6. 今人谁与归:反思当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孤独感。
  7. 应须蹈东海:寄托绝望情绪,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蹈东海”作为一种极端选择的比喻,反映内心深处的挣扎。
  • 对仗:整首诗注重对偶,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人贾谊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王安石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生死、孤独和社会关系的探讨,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着才华和希望。
  • 东海:象征着绝望和逃避。
  • 泪水:象征着悲伤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洛阳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司马迁
    B. 贾谊
    C. 诸葛亮
    D. 王安石

  2. “应须蹈东海”的意思是: A. 回归故乡
    B. 追求理想
    C. 表达绝望
    D. 追逐财富

  3. 诗中体现了王安石对现实的态度是: A. 满足
    B. 愤怒
    C. 无奈
    D. 安静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离骚》 vs 《贾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但《离骚》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贾生》则更聚焦于对社会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幽居春暮书怀(一作石门暮春,一作蓝田春暮) 送唐别驾赴郢州 山斋读书寄时校书杜叟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伤秋 晚过横灞寄张蓝田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 和韦侍御寓直对雨 送兴平王少府游梁 送包何东游 送上官侍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贯万机 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里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傍柳随花 黽字旁的字 大限临头 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词约指明 暗昧之事 双七 刀字旁的字 福音书 竖心旁的字 奉申贺敬 望鱼 砭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