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3:28
贾生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汉朝有位洛阳的年轻人,明辨是非。
他所讨论的事情多是感慨,自己也很有主见,愿意遵循或违背。
死后的人如果真的能再作,那现在的人又能与谁相依呢?
应该要跳入东海,而不仅是涕泪沾湿衣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张“变法”,有“王荆公”之称。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创作背景: 《贾生》是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感受到的无奈与悲愤的体现,借用贾谊的形象表达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反映了他对古人的思考与对现实的不满。
《贾生》通过对贾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青年才俊的思考与对社会的深刻反思。首句“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勾勒出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年轻人形象,接着“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则突显出他面对社会时的矛盾与复杂心态。诗的后半部分从生死的角度引发更深的思考,提到“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表达了对生死与归属的困惑,同时也隐含着对当下人们的无奈与孤独感。最后一句“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以跳海的极端行为象征绝望,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屈服和悲愤。整首诗不仅表现了王安石对贾谊的敬仰,也折射出他对时代的深切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人贾谊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王安石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生死、孤独和社会关系的探讨,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洛阳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司马迁
B. 贾谊
C. 诸葛亮
D. 王安石
“应须蹈东海”的意思是:
A. 回归故乡
B. 追求理想
C. 表达绝望
D. 追逐财富
诗中体现了王安石对现实的态度是:
A. 满足
B. 愤怒
C. 无奈
D. 安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