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5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59:32
长安携手日,去住各踟蹰。
念子胸怀阔,如予生计疏。
不知山县里,风物竟何如。
但愿少人事,还能读我书。
在长安的日子里,我们曾携手共度,然而如今各自分离。
我思念你的胸怀宽广,就如我对生计的忧虑那样深远。
不知在那山乡之中,风景和人事又是如何呢?
只愿能少一些世俗的纷扰,仍然可以静心读书。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繁华与思念。诗中表达的对朋友的思念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许多古典诗词中对友情与隐逸生活的描绘相呼应。
作者介绍:李流芳(约1560-1620),明代诗人,字梦阮,号谷林,陕西人。他在诗歌上受王维、李白影响,风格独特,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李流芳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常常思念远方的朋友沈无回。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展现了李流芳对友谊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和自身的无奈,表现了作者对曾经携手共度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胸怀阔”来强调沈无回的博大胸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生计的忧虑。这种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表现了对乡间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山乡”的风物充满好奇,同时也希望能减少世俗的纷扰,专心于读书。这一愿望不仅反映了个人追求的理想,也隐含了对社会浮躁风气的批判。总体而言,该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矛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友谊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宁静、理想生活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A. 宁静
B. 繁华
C. 乡村
D. 夕阳
“念子胸怀阔”中的“子”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朋友
C. 兄弟
D. 同事
诗人希望减少什么?
A. 读书时间
B. 世俗烦恼
C. 旅行
D. 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西湖寄沈无回于黄岩 其二》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