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1:59
西湖四首 其四
作者: 黄浚 〔近代〕
近峰压篷背,远峰没云根。
一艘入寒碧,湖光相吐吞。
已过西泠桥,斜依阮公墩。
夕意不可辨,遥怜鸦影翻。
舟人指三潭,谓有圆月痕。
略彴极盘折,怪石相跠蹲。
光景惜不遇,还见烟雨昏。
南屏递钟声,醒我惘惘魂。
归当访幽人,盏酒同细论。
这首诗描绘的是西湖的美丽景象。近处的山峰好似压在船篷的背上,远处的山峰则隐没在云雾之中。小舟驶入清冷的湖水,湖光如同吞吐着天地的气息。经过西泠桥,船斜靠着阮公墩。夕阳的意境难以辨认,远远看去,乌鸦的身影在翻飞。舟夫指着三潭,声称那里有圆月的痕迹。舟行轻缓,曲折于岸边,怪石如同蹲伏的巨兽。光阴如此珍贵却未能相遇,只能再次见到烟雨朦胧的景色。南屏山上传来钟声,唤醒我那迷惘的心灵。归去时,我定要拜访隐士,与他共饮畅谈。
作者介绍:黄浚(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主要活跃于清末民初。黄浚在诗词创作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黄浚游览西湖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常常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将西湖的美丽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从近处的山峰到远处的云雾,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湖水的寒碧与夕阳的模糊交相辉映,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绪。诗中提到的“鸦影翻”,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舟人与诗人的对话,增添了诗中的人情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惆怅和怀旧,诗人对美好光景的惋惜,以及对幽人相聚的期盼,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西湖这片水域,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得以畅达。最后,诗人通过“盏酒同细论”的设想,传达了对友谊与思想交流的向往,给人一种温暖而又悠远的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湖光相吐吞”)、拟人(“光景惜不遇”)等,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与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光阴流逝的惋惜,以及对友谊和思想交流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阮公墩”指的是?
诗人希望归去访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