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过项羽庙

《过项羽庙》

时间: 2025-05-07 18:23:26

诗句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箇范增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23:26

原文展示:

过项羽庙
作者: 陈洎〔宋代〕

八千子弟已投戈,
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
不思一箇范增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庙的感慨。诗中提到,曾经跟随项羽的八千子弟都已投身战场,而在夜晚的帐篷中仍能听到楚歌的哀怨。诗人感慨那些向敌人学习的人,根本不去想想在历史上像范增这样的人物。

注释:

  • 八千子弟:指项羽的部下,形容当年跟随项羽的士兵数量。
  • 投戈:投身战斗,抛弃武器,表明已经不再战斗或放弃了抵抗。
  • 夜帐:夜晚的帐篷,指军营。
  • 怨楚歌:楚歌是项羽的代表歌曲,充满了悲凉与哀怨。
  • 学敌:学习敌人的策略或方式。
  • 万人成底事:指成千上万的人去学习敌人的招数,表明一种对抗的态度。
  • 范增:项羽的谋士,历史上以智慧和忠诚著称,象征着忠贞和明智的选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洎,宋代诗人,擅长写古诗,作品常表现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对历史的反思阶段。诗人在参拜项羽庙时,受到楚歌的触动,联想到历史的教训和对当下局势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过项羽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项羽及其时代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八千子弟已投戈”,不仅仅是在追忆历史,更反映出一种对无数英勇者牺牲的感叹。在夜晚的军帐中,楚歌的怨声仍在耳边回响,仿佛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悲剧和士兵们的无奈。

接下来的句子“学敌万人成底事”,引发了对当今社会中人们盲目模仿敌人的质疑。诗人指出,面对敌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如何反抗,却没有思考真正的智慧和忠诚像范增那样的历史人物带来的启示。这里,范增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诗人借此反思当今人们的选择与行为。

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当下的深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八千子弟已投戈:描述了项羽的士兵们已经投入战斗,暗示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的悲剧。
  2. 夜帐犹闻怨楚歌:在夜晚的营帐中,仍能听到楚歌的哀怨,体现出对过去的追忆与悲伤。
  3. 学敌万人成底事:质疑众人学习敌人策略的行为,反映出对盲目模仿的批判。
  4. 不思一箇范增多:提到范增,暗示人们应关注智慧与忠诚的价值,而非仅仅是策略。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楚歌象征着失落与悲伤,范增则象征着智慧与忠诚。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项羽庙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反省,强调了智慧与忠诚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有所选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项羽:象征着英雄与悲剧。
  • 楚歌:代表着失去与哀怨的情感。
  • 范增:象征着智慧和忠诚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八千子弟”指的是谁?
    A. 项羽的士兵
    B. 范增的追随者
    C. 楚国的将领

  2. 诗人提及的“范增”象征着什么?
    A. 胆怯
    B. 智慧与忠诚
    C. 胜利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英雄的赞美
    B. 对历史的反思与智慧的追求
    C. 对敌人的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兵车行》

诗词对比

  • 《过项羽庙》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有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过往时间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反思历史教训,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十九首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长相思 临江仙 朝中措·雨馀清镜湛秋容 谒金门 踏莎行 御街行 忆王孙 定风波 长相思 菩萨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隶字旁的字 肘腋之下 一重一掩 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目挑眉语 内核 角字旁的字 鹿字旁的字 分香卖履 风胡辘 水字旁的字 仆仆风尘 包含承的词语有哪些 玉佩琼琚 寒璧 狗嘴吐不出象牙 寸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