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7:05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7:05
《臧哀伯谏纳郜鼎》
作者: 左丘明 〔先秦〕
在夏季四月,郜大鼎被取自宋国,放入了大庙,但这并不合礼法。臧哀伯劝谏说,君王应当彰显德行,堵塞违背礼法的行为,以此来照亮百官,使他们都感到恐惧,避免犯错。因此,应当以彰显德行的方式来告诫子孙后代。要保持庙宇的简朴,不用华丽的装饰,宴席不必铺设过于奢华的席子,丰盛的食物不必过于奢侈,祭祀也应当简约,以此彰显节俭;穿戴的服饰要有分寸,以此彰显节制;仪仗、装饰要有数量,以此彰显规范;文采和装饰要有意义,以此彰显文化;音响和乐器要和谐,以此彰显声律;旗帜和标志要明晰,以此彰显威仪。德行应当是俭朴而有度,升降有序。文物用以记载德行,声名用以传播德行,以此来督促百官,令其警惕,以免轻易改变纪律。如今却是灭掉德行,树立违背礼法的行为,将贿赂器物置于大庙,以此来昭示百官。百官效仿,难道还会有什么惩罚吗?国家的败坏,都是因为官员的问题,官员失去了德行,沉迷于贿赂。郜鼎在庙中,贿赂的象征又岂能更甚于此?武王征服商朝,将九鼎迁至洛邑,义士们尚且有非议,更何况是要昭示违背礼法的贿赂器物于大庙呢?所以公不听劝谏。
左丘明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左传》,以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文学才华著称。
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和德行的重视,表达了对君主行为的批评,警示君主应保持节俭和道德,以免导致国家的动荡与败坏。
《臧哀伯谏纳郜鼎》通过臧哀伯对君主的劝谏,深刻地揭示了礼法与德行之间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德”、“俭”、“度”等词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君主德治的追求。臧哀伯以显明的道理和历史典故来警示君王,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节制,更是对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德行和礼法的重要性,警示君主应保持节俭,防止因奢侈而导致的道德败坏,从而为国家带来祸害。
郜鼎在庙中象征什么?
臧哀伯主张君主应如何对待德行?
诗中提到的“德、俭、度”分别代表什么?
以上内容为对《臧哀伯谏纳郜鼎》的全面解析和学习资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