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5:01
卜算子(秋深)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凉夜竹堂空,小睡匆匆醒。
庭院无人月上阶,满地栏干影。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
夜半骖鸾弄玉笙,露湿衣裳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凉爽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竹林中,刚刚小睡,匆匆醒来。庭院里没有人,只有明月照在台阶上,栏杆的影子洒满地面。诗人感叹,哪里最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呢?原来是风在梧桐树下轻轻吹拂。夜深时分,听到骖鸾在演奏玉笙,露水湿透了衣裳,令人生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骖鸾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高雅的神鸟,常与音乐、仙境相联系,象征着美好和优雅。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和自然景色,作品多表现孤寂、幽静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深时节,诗人独自居住于竹林中,感受到秋夜的清冷与孤寂,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寂寞生活的思考。
这首《卜算子(秋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秋夜的美与孤独完美结合。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一个凉爽的夜晚,竹堂空荡荡的,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孤寂的氛围。小睡后醒来,庭院无人,只有皎洁的明月洒在阶梯上,栏杆的影子遍布地面。这一切都显得如此静谧,然而,诗人内心却对秋的到来充满了敏感与感慨。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这句诗通过“风”来传达秋天的气息,梧桐树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秋天,而井边的风则让人更能感受到季节的变迁。最后两句“夜半骖鸾弄玉笙,露湿衣裳冷”则通过音乐和自然的结合,将孤独与寒冷的感受进一步深化。骖鸾的音乐在深夜中显得尤为动人,而露水的寒冷又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欣赏和对孤独生活的细腻感受,展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人性的深邃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深沉的情感与美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凉夜竹堂空”可以理解为:
A. 夜晚的竹子生机勃勃
B. 竹子房间里有人
C. 夜晚宁静,没有人
D. 竹子不再生长
“何处最知秋”中的“秋”主要指:
A. 秋天的气候变化
B. 秋天的美景
C. 秋天的孤独感
D. 秋天的丰收
“露湿衣裳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和孤独
C. 温暖和安宁
D. 激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赵长卿的《卜算子(秋深)》与杜甫的《秋夕》,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意境,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内心感受,而后者则更强调秋天的悲凉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