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至鹧鸪洞

《至鹧鸪洞》

时间: 2025-07-27 08:02:38

诗句

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

瑶草密如积,玉泉中暗鸣。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

江洧千万峰,穿侬两鞋青。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02:38

原文展示:

至鹧鸪洞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
瑶草密如积,玉泉中暗鸣。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
江洧千万峰,穿侬两鞋青。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

白话文翻译:

在冰冻的岸边,树木显得更加瘦弱,阳光高照,树林才开始变得明亮。瑶池的草密密麻麻,如同积雪一样,玉泉的水中传来微弱的鸣叫。刚到这里,心中激动不已,虽然想要回去,但脚步却还停留在此地。江水流淌,千山万峰,映入我那双青鞋之中。为什么在咫尺的鹧鸪岭,我却还未曾到达呢?

注释:

  • 岸冻:岸边被冰冻,形容寒冷的天气。
  • 逾瘦:更加瘦弱,强调树木因寒冷而显得干枯。
  • 瑶草:指美丽的草,常用于诗词中象征美好之物。
  • 玉泉:清澈的泉水,象征自然的美好。
  • 江洧:指江水流淌,表现自然的壮丽。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览鹧鸪洞时,描绘了他在美丽自然环境中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内心的感动。

诗歌鉴赏:

《至鹧鸪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抒发。诗中通过对岸边冻树、阳光明亮、瑶草密布以及玉泉鸣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感受和热爱。在这幅画面中,寒冷的气候和温暖的阳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矛盾和纠结,尽管已经来到如此美丽的地方,内心却仍向往着未到达的鹧鸪岭,体现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切向往。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灵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岸冻树逾瘦:描述岸边的树木因寒冷而显得更加干枯,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 日高林始明:阳光逐渐升高,树林开始显露出光明,象征希望与生机。
    • 瑶草密如积:形容草木繁盛,生机盎然。
    • 玉泉中暗鸣:暗示自然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表达了诗人到达此地时的激动与不舍,内心的矛盾。
    • 江洧千万峰,穿侬两鞋青:描绘自然壮美的景象,青鞋象征着诗人的旅程。
    •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地的渴望,尽管近在眼前,却未能到达。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瑶草密如积”,用积雪比喻草的繁盛。
    • 对仗:如“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形成了和谐的对称。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岸冻树:象征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
  • 日高林明: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力量。
  • 瑶草与玉泉: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灵动。
  • 鹧鸪岭:象征着更高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岸冻树逾瘦”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温暖的春天
    B. 寒冷的冬天
    C. 炎热的夏天

  2. 诗中提到的“瑶草”象征着什么? A. 美好
    B. 丑陋
    C. 贫瘠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想要离开
    B. 渴望追求
    C. 满足现状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至鹧鸪洞》与王维的《鹿柴》: 两首诗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杨万里的诗更加注重细节描绘,而王维则更强调意境的空灵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生平及诗歌研究相关文献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念奴娇 凤凰台上忆吹箫(耒阳至节戏呈同官) 菩萨蛮(怨别) 点绛唇 阮郎归·美人小字称春娇 鹧鸪天(县圃约同官赏海棠) 鹧鸪天·梦想当年姚魏家 水龙吟(老人寿词) 菩萨蛮(熏沈) 朝中措(元夕上潭帅刘共甫舍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玉圭金臬 墙里开花墙外香 生荣亡哀 屡迁 资承 癶字旁的字 龙章凤姿 龜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隹字旁的字 鲠骨 馬字旁的字 包含瓣的词语有哪些 箕裘堂构 军牍 铁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