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43:02
杖锡东来意亦勤,寒岩枯木自相亲。
方惊妙论雨侵坐,忽喜新诗光照人。
物外交游清似水,梦中忧患碎如尘。
儿童正欲承砻错,应觉临文便有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东来访友,表达了作者在寒冷的岩石和枯树之间感受到的亲切和对讨论与新诗的喜悦。诗中提到,外界的事物如流水般清澈,而梦中的忧虑却如尘埃般轻易被打碎。最后一句则暗示儿童在学习文采时应当能感受到其中的灵动与神韵。
王之道,字子道,号东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此诗写于王之道与友人相聚之际,正值夜晚,听到儿童诵读书籍之际,激发了他对诗歌和文学的思考,体现了他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静谧的夜晚,展现了诗人与友人讨论文学的情景,暗含了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珍视。开篇通过“杖锡东来”引出僧人形象,营造出一种祥和而又清冷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理想。诗中“寒岩枯木”的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方惊妙论雨侵坐,忽喜新诗光照人。”这一句中,诗人对讨论的赞叹与对新诗的欣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文学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最后两句则转向对儿童学习的寄语,承载着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文化的延续。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中“杖锡东来”指的是什么?
“儿童正欲承砻错”这句表达了什么?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王之道《因上人访予相山夜闻二子诵书有诗次韵》与苏轼《水调歌头》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流与思考,但王之道更倾向于对教育和传承的关注,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自我反思。王之道的意象较为清新脱俗,而苏轼则更为豪放奔放,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