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步虚词二十三章 其二十

《步虚词二十三章 其二十》

时间: 2025-04-27 11:55:28

诗句

上界非无事,中天亦有人。

一元通大象,万品不离尘。

驭世多龙女,璇玑并斗身。

法华开玉树,心镜转金轮。

何用求方外,惟须念玉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55:28

原文展示:

上界非无事,中天亦有人。
一元通大象,万品不离尘。
驭世多龙女,璇玑并斗身。
法华开玉树,心镜转金轮。
何用求方外,惟须念玉真。

白话文翻译:

这上天的世界并非没有事情,中天的空间也有人存在。
宇宙的本源贯通了大象,万物的本质与尘世并不相离。
驾驭世间的多是龙女,璇玑星君也在其中。
法华经开启了玉树,心灵的镜子转动着金轮。
何必去追求方外的境界,唯需心中常念玉真。

注释:

  • 上界:指天界,神仙居住的地方。
  • 中天:指天体之中央,象征宇宙的某一部分。
  • 一元:指宇宙的本源或元气。
  • 大象:指自然界的象征或形态。
  • 万品:指万物,形形色色的事物。
  • 驭世:指驾驭和治理世界。
  • 龙女: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仙。
  • 璇玑:古代天文术语,象征星辰。
  • 法华:指《法华经》,佛教经典。
  • 玉树:象征美好和尊贵的树木,常用以比喻法华经的教义。
  • 心镜:指心灵的明镜,象征内心的明智。
  • 金轮:象征智慧和法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炼,明代诗人,字仲明,号浊庵,生于明中期,著有诗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哲理与人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沈炼对宇宙、人生哲学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融会贯通,表达了对内心修炼和真实存在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步虚词二十三章 其二十》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真实的意境。诗人在开篇便指出“上界非无事”,揭示天界并不是一片虚无,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动,与此同时也强调了中天同样有人存在,表现出对宇宙的思考与对人类的关注。

在“法华开玉树,心镜转金轮”中,沈炼将佛教经典《法华经》与内心的修行结合,表明了修行可使人达到智慧的境界。此处的“玉树”象征着美好而珍贵的心灵状态,而“金轮”的转动则暗示着智慧的流动与启迪。

该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运用“龙女”、“璇玑”等神话元素,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神秘感。而最后两句“何用求方外,惟须念玉真”则提炼出整首诗的核心思想:真正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事物,而在于内心的真实与觉悟。这种思想与道教、佛教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沈炼对灵性追求的深入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界非无事:说明天界并非空无一物,暗示着天界的繁忙与活动。
  2. 中天亦有人:强调即使在宇宙的中心也有人存在,揭示人类与宇宙的联系。
  3. 一元通大象:宇宙的本源贯穿了所有形态,表现出万物的统一。
  4. 万品不离尘:各种事物及其本质与尘世是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世俗与超脱之间的关系。
  5. 驭世多龙女:人间治理者的多元化,特别是女神的角色,象征着女性的力量。
  6. 璇玑并斗身:璇玑星与斗柄交相辉映,表明了宇宙的和谐与美丽。
  7. 法华开玉树:佛教经典的智慧开启了美好的心灵。
  8. 心镜转金轮:内心明镜的转动象征着智慧的启迪。
  9. 何用求方外:质疑追求外在境界的必要性。
  10. 惟须念玉真:强调要专注于内心的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镜转金轮”,将心灵比作镜子,表现内心的明净。
  • 对仗:如“法华开玉树,心镜转金轮”,形成优美的句式。
  • 象征:如“龙女”、“璇玑”,象征着神秘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内心修行的重要性,倡导追求真实的内心体验,而非外在繁华,从而引导读者思考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界:象征着神圣与超脱的境界。
  • 龙女:象征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 法华:象征佛教的智慧与教义。
  • 玉树:象征心灵的美好与光辉。
  • 金轮:象征智慧与真理的启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界在诗中指什么? A. 地球
    B. 天界
    C. 地狱
    D. 人间

  2. “法华开玉树”中的“法华”指什么? A. 一种树
    B. 佛教经典
    C. 一种花
    D. 仙女

  3. 诗中提到的“龙女”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C. 战士
    D. 轮回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登高》 - 杜甫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与内心情感的细腻,但更加直接和抒情。
  • 《登高》: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沈炼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佛教经典与文化》

这首《步虚词二十三章 其二十》在哲理性与艺术性上都展现了沈炼的深厚修养,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引发对生活、宇宙与内心的思考。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前苦寒行二首 峡隘 晚行口号 青丝(青丝白马,用侯景事,以比仆固怀恩) 甘园 石笋行 宿凿石浦(浦在湘潭县西) 畏人 倦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釒字旁的字 竹字头的字 甘字旁的字 亅字旁的字 百顺百依 镜清 刀字旁的字 岭左 不可动摇 降格 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挑唆是非 青挺挺 浃背汗流 禅房 高飞远举 包含佃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