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拟寒山子诗六首 其四

《拟寒山子诗六首 其四》

时间: 2025-07-29 17:01:40

诗句

偃仰千岩内,超然与世违。

采芝为口食,纫槲作身衣。

瀑水淋苔磴,湫云渍草扉。

閒吟竺仙偈,几度历斜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7:01:40

原文展示:

偃仰千岩内,超然与世违。
采芝为口食,纫槲作身衣。
瀑水淋苔磴,湫云渍草扉。
閒吟竺仙偈,几度历斜辉。

白话文翻译:

在千山万岭之间,悠然自得,超然物外。
采摘灵芝作为食物,用槲树的皮制作衣服。
瀑布的水淋湿了苔藓的石阶,细雨的云彩浸润着草木的门扉。
我闲吟着竺仙的偈语,在斜阳的余辉中,已几度感受到这一切的美好。

注释:

  • 偃仰:指躺卧或坐卧,表示一种闲适的状态。
  • 千岩:指众多的山岩,这里可理解为自然环境的壮丽。
  • 超然与世违:超脱于世俗,与世俗的纷扰相违背。
  • 采芝:指采摘灵芝,这是一种象征长生的植物。
  • 纫槲:用槲树的皮编制衣服,体现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瀑水:指从高处流下的水,形象生动,表现自然的美。
  • 淋苔磴:苔藓覆盖的石阶,被水淋湿,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湫云:指细小的雨云,渗透到草木之间。
  • 竺仙偈:竺仙是道教的一个人物,偈是诗歌的一种,强调了修道的文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行端,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道教思想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时值社会动荡,诗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隐士的理想生活:在千山万水之间,采摘灵芝,编制衣物,沐浴在瀑布的清泉和细雨的滋润之下。这种生活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一种对心灵的追求。诗人通过“闲吟竺仙偈”来表达他对道教哲学的认同,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整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象丰富,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偃仰千岩内:在千山万岭中自在地躺卧。
    2. 超然与世违:与世俗生活相隔绝,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3. 采芝为口食:采摘灵芝,作为食物,体现了对自然的依赖。
    4. 纫槲作身衣:用槲树的皮制作衣服,表现简朴生活。
    5. 瀑水淋苔磴:瀑布水流冲刷着苔藓覆盖的石阶,描绘自然美景。
    6. 湫云渍草扉:细雨的云彩滋润着草木,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7. 閒吟竺仙偈:闲暇时吟诵道教经典,体现了精神追求。
    8. 几度历斜辉:在斜阳的余辉中,感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活结合,寓意深刻。
    2. 对仗:前后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3. 意象:运用自然元素(如水、云、草)表现诗人的心境。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千岩:象征自然的壮丽和超然。
  • 灵芝:象征长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 瀑水与湫云:代表自然的灵动与生机。
  • 竺仙偈:代表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偃仰千岩内”描绘的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 A. 忙碌的城市生活
    • B. 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
    • C. 追逐名利的生活
  2. 诗人采摘灵芝的意图是什么?

    • A. 寻求长生不老
    • B. 作为营养丰富的食物
    • C. 体验自然的乐趣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行端的隐逸与王维的山水诗相似,但王维更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行端则更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两者在风格上互有交融,却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行端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二绝句 感事二首 其一 上元旦早起赠同游者 柯山杂诗四首 和应之出城 春日偶题四首 八月三日舟行自蔡河赴临淮 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长句 其五 柯谷 钱仲珣追船及陈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阳主 瓜字旁的字 牙字旁的字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齐字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与日俱进 奉为楷模 纥字不识 青葙 污吏黠胥 隐开头的成语 只如 玉房 身字旁的字 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荆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