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5:28
用佚老园叟韵简直孺并寄园叟
赵君规模要名世,
徐君人物南州稚。
欲携老砚共砚冰,
梅花不许山礬弟。
今年识徐如识春,
未识佚老园中人。
似闻竹外一溪碧,
天与隔断俗子尘。
此诗到眼情已浃,
吾曹终与常人别。
不然持问溪头云,
渠自客吾分半榻。
这首诗表达了对两位朋友的赞赏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赵君有着卓越的才华,希望能在世上名扬;而徐君则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人才,出自南方。诗人想要和老朋友一起欣赏梅花,却被梅花拒绝了。诗人今年认识徐君,就像认识春天一样,却对隐士佚老却仍然陌生。听说竹林外有一条碧水,似乎与尘世隔绝,令人向往。诗人感叹,自己和普通人终究是不同的。如果有人问起溪边的云彩,那也是我独自享受的一份宁静。
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赵君和徐君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世俗与隐逸之间的挣扎与选择。赵君的“规模要名世”与徐君的“人物南州稚”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追求名声,后者则在成长中展现才华。诗人欲与老友共享宁静的生活,却因梅花的拒绝而感到无奈,暗喻世间的纷扰与高洁理想的隔阂。诗中“似闻竹外一溪碧”描绘出一种理想的隐逸环境,令人向往。最后两句“吾曹终与常人别”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超脱。
这首诗主题在于对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的反思。
赵君希望如何在世上获得名声?
A. 通过才华
B. 通过权力
C. 通过财富
D. 通过人际关系
诗人对隐士佚老的态度是?
A. 渴望了解
B. 轻视
C. 恐惧
D. 无所谓
“竹外一溪碧”象征什么?
A. 纷扰的世俗
B. 隐逸的生活
C. 名利的追求
D. 友情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