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5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57:29
钱塘观潮
作者: 湛若水 〔明代〕
乘月步层台,独立倚长塔。
逍遥望东海,天地归吐纳。
夜潮殷如雷,涛头雪山立。
病骨怯虚寒,四月欺缊纳。
在明亮的月光下,我走上高台,独自倚靠着高塔。
悠然自得地望着东海,天地间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夜间的潮水如雷鸣般响亮,浪头仿佛高耸的雪山。
我这病弱的身体在虚寒中颤抖,四月的寒风让我感到惶恐不安。
湛若水,明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尤其是潮汐、山水等题材,体现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钱塘观潮》的创作背景是诗人观潮的亲身经历。钱塘潮的壮观使诗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渺小,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钱塘观潮》以其清新典雅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钱塘潮的壮丽景观。诗的开头“乘月步层台,独立倚长塔”,通过月光和高塔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高远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接着,诗人“逍遥望东海,天地归吐纳”,将人置于自然广阔的背景中,突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夜潮“殷如雷”,声势如雷响,显示了潮水的磅礴与壮丽;而“涛头雪山立”则将波涛的高大与雪山的冷峻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象征意义,寓意着自然的力量和不可抗拒的美。
最后两句“病骨怯虚寒,四月欺缊纳”,诗人以自身的虚弱作结,带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四月的寒风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形成了对比,既有对壮丽自然的赞叹,也有对个体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哲思,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描绘钱塘潮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观,更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表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人描绘的潮水声响是什么样的?
A. 轻柔如风
B. 殷如雷
C. 细雨蒙蒙
D. 鸟鸣清脆
诗中,诗人感受到的自然力量是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的?
A. 明月
B. 浪头雪山
C. 高台
D. 春风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无常感慨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