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3:5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53:36
近有西来报,愁心渺夕阳。
南荒仍要害,大理隔存亡。
应变诸公屡,防秋四序忙。
古来形胜地,豹虎谩披猖。
最近收到西方的消息,心中愁苦如同这渺小的夕阳。
南方的荒地依然危险,大理的存亡却遥不可及。
应对变化的各位官员屡次忙碌,防备秋天的四季变迁。
古往今来,形胜之地,豹虎肆意横行。
萧立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他的诗风多表现出苍凉与忧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不断,诗人借西来消息,反映了自己对国家存亡的忧虑以及对官僚无能的失望之情。
《近有》一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第一句通过“西来报”引入外部信息,这里的“报”不仅是消息的传递,也暗示着外敌的威胁。接着“愁心渺夕阳”,夕阳象征着日落而亡,暗示诗人对前途的渺茫与无奈。第二联“南荒仍要害,大理隔存亡”,诗人将南方的危险与大理的隔阂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土安危的忧虑。
接下来的“应变诸公屡,防秋四序忙”则是对官员忙碌却无所作为的无奈叹息,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无力感。最后一句“古来形胜地,豹虎谩披猖”则是对历史的反思,认为即便是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依然逃不过危险的侵袭,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和人心的脆弱。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个人的愁苦到对国家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无奈。诗中所运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为其情感的表达增添了厚度,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官僚无能的失望,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西来报”指的是:
“愁心渺夕阳”中“渺”字的意思是:
“古来形胜地,豹虎谩披猖”中提到的“豹虎”象征的是:
对比《近有》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但萧立之的诗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悲痛。两者在情感的深度和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