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5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52:22
踏莎行 金陵
作者: 李良年 〔清代〕
两岸洲平,三山翠俯,江豚吹雪东流去。
故陵残阙总荒烟,斜阳鸦背分吴楚。
青雀钿釭,朱楼画鼓,冥冥一片杨花路。
游人休吊六朝春,百年中有伤心处。
诗中描绘了金陵的自然和历史景象。两岸的洲渚平坦,三座青翠的山峰俯视着江面,江豚在水中嬉戏,似乎在吹动着雪花般的浪花向东流去。昔日的陵墓和残存的阙楼在荒烟中显得格外凄凉,斜阳下乌鸦的身影分隔了吴地和楚地。青雀的钿灯、朱楼的画鼓,隐约中似乎看到漫天的杨花飘落。游人不要再为六朝的春景感到伤感,毕竟在这百年中,总有令人心痛的过往。
李良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格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作品常常富有感伤情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
《踏莎行 金陵》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势衰微,作者借助对金陵的描绘,表达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金陵作为古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哀伤。
《踏莎行 金陵》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词作,通过对金陵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伤。诗中开篇描绘了两岸的平坦洲渚与翠绿的山峰,这样的自然景致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然而随即转入对历史遗迹的思考,故陵的残阙在荒烟中显得更加悲凉。这里的“荒烟”不仅表现了历史的消逝,也暗示着人类过往辉煌的无奈与遗失。
接下来的描写中,斜阳映射下的鸦背,分隔了吴楚,暗示着历史的割裂与人们心中的惆怅。青雀的钿灯与朱楼的画鼓则让人感受到一丝昔日繁华的余温,但在冥冥的杨花路上,似乎又将人引向无尽的思索与怀念。
最后,诗人劝告游人不要再为六朝的春景而感伤,尽管百年间有太多的“伤心处”,却也显示出一种对历史的豁达与释然。这一方面是对过去的怀念,另一方面又是对现实的接受,展现了李良年深邃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整首词作通过对金陵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现实的淡然。
“两岸洲平”中“洲”指的是:
A. 岸边
B. 水面上的小岛
C. 高山
D. 河流
“故陵残阙”中的“阙”指的是:
A. 古代的城门
B. 古代的墓碑
C. 古代的宫殿
D. 古代的塔
诗中提到的“青雀”象征什么?
A. 哀伤
B. 富贵
C. 幸福
D. 自然
以上内容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踏莎行 金陵》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