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史下·明帝四首

《咏史下·明帝四首》

时间: 2025-07-28 17:35:30

诗句

大和空国逐浮虚,曾为苍生一扫除。

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7:35:30

原文展示:

大和空国逐浮虚,曾为苍生一扫除。
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与感慨。诗中提到“大和空国”是指一个虚幻的国度,形容了政治的混乱和浮华。诗人回忆过去,曾为百姓扫除不平,历数那些奸邪之事,未曾容忍。最后提到“曹卷马二中书”,这是历史上的典故,指的是曹操和马腾的故事,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治国理政的反思。

注释:

  • 大和:指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象征和谐、安宁。
  • 空国:虚幻的国家,暗指现实政局的混乱。
  • 苍生:百姓,人民。
  • 一扫除:清除、消灭。
  • 历数:细数,列举。
  • 奸宄:奸诈和邪恶之事。
  • 曹卷马二中书: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和马腾,象征权臣和政局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多反映历史事件和对政治的思考,风格沉稳,富有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朝政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的政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咏史下·明帝四首》是陈普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治国理政的思考。诗的前两句提到“大和空国逐浮虚”,用“空国”来形容当时政治的虚幻和浮华,显示出对现实的不满。接着,诗人回忆起曾经为苍生扫除不平的理想,表现出一种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后两句“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提及了曹操和马腾的典故,暗示了权谋之争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整首诗在表达对历史的回顾时,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忧虑与思考,警示后人应当吸取历史教训,重视治理国家的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和空国逐浮虚:在理想的国家中,追逐虚幻的东西,表现出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 曾为苍生一扫除:回忆曾经为百姓消除困扰,表现出诗人的理想与责任感。
  • 历数未容奸宄得:细数那些不容奸诈之事,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 收曹卷马二中书:提及历史人物,展现出政局复杂的背景,传达出对治国理政的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通过“大和空国”与“浮虚”形成鲜明对照,凸显政治的虚幻。
  • 对仗:诗句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忧虑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了历史教训对现实治理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和:象征和谐与理想社会。
  • 苍生:代表人民和百姓,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 奸宄:象征不正之风和腐败,反映社会问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大和空国逐浮虚”中的“大和”指的是什么?

    • A. 理想的国家
    • B. 现实的国家
    • C. 虚幻的地方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曹卷马二中书”是指哪些历史人物?

    • A. 曹操和马腾
    • B. 李白和杜甫
    • C. 孟子和荀子
      答案:A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古代神话的赞美
    • B. 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警示
    • C. 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普的诗更加强调历史的教训和政治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不安,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轮台子(中吕调) 受恩深(大石调) 玉楼春(五之三·大石调) 夏云峰(歇指调) 玉山枕(仙吕调) 河传(二之一·仙吕调) 木兰花(杏花·三之一·林钟商) 燕归梁(中吕调) 清平乐(越调) 倾杯乐(散水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鹵字旁的字 优游自得 兰姿蕙质 月镜 辇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青黄不接 敢不承命 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伊祁氏 飠字旁的字 珠开头的成语 自以为然 血字旁的字 厄字旁的字 眉宇 金兰之友 耳刀旁的字 秔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