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4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45:05
孤臣泪蚀一方苔,阶下海棠今不开。
映日窗光穿几榻,藏山诗笔拂尘埃。
读书肯负当年意,换世馀供后死哀。
出倚天风接汹涌,还容片石作西台。
孤独的臣子泪水浸润了这方青苔,门阶下的海棠花如今却不再开。
阳光照耀下,窗前的光影穿越几张书榻,藏在山中的诗笔轻轻拂去尘埃。
读书的志向岂能辜负当年的理想,换取世间的荣华富贵只为后来的哀叹。
走出门外,迎着天风感受汹涌的波涛,难道还会容许一块石头作为西台?
作者介绍:陈曾寿(约1645-1718),字仲明,号涵江,清代诗人,曾任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晚年隐居。他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情感细腻,善于抒发个人的孤独与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时期。政治的失意和个人的孤独感使他在诗中表达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伤。首句“孤臣泪蚀一方苔”,以“泪”字引入情感,展现了诗人的愁苦和孤独。而“阶下海棠今不开”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凋零,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接下来的“映日窗光穿几榻”描绘了静谧而沉重的读书氛围,窗外的明亮与书房的幽暗形成对比,恰如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读书肯负当年意,换世馀供后死哀”一句,诗人揭示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反思自己是否辜负了当年的志向。此处表达出一种对世俗荣华的厌倦与对真实理想的追求。最后两句“出倚天风接汹涌,还容片石作西台”,则将诗人的悲哀与对未来的无奈结合,象征着他对外界压力的敏感与内心的坚韧。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中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孤臣”指的是:
A. 具有权势的人
B. 孤独的臣子
C. 诗人的朋友
D. 自由的文人
“阶下海棠今不开”中的“海棠”象征:
A. 荣华富贵
B. 美好与希望
C. 失落与孤独
D. 自然的美丽
诗人反思“读书肯负当年意”主要是想表达:
A. 对读书的厌倦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世俗的向往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