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0:21
《昭君怨》
楼外东风到早。
染得柳条黄了。
低拂玉阑干。
怯春寒。
正是困人时候。
午睡浓于中酒。
好梦是谁惊。
一声莺。
楼外的东风来得早,
把柳条染成了黄色。
轻轻拂过玉制的栏杆,
让我感到春寒的怯意。
正是令人困倦的时刻,
午睡比喝酒还要浓厚。
美梦不知被谁惊扰,
只听到一声黄莺的鸣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昭君”指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以其美貌和智慧被汉元帝纳入宫中,后因和亲而远嫁匈奴。诗的题目“昭君怨”暗示了离别的悲伤与对故土的思念,这在诗中通过春寒、午睡等意象得以体现。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字廷秀,号升庵,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尤以词和骈文见长。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常以女性的情感为主题,善于用意象表达深情。
创作背景:
《昭君怨》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借喻,寄托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感慨,反映了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悲伤。
《昭君怨》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内心的孤寂。诗中用“楼外东风到早”引入春天的气息,表现出春天的早到带来的生机。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怯春寒”的感受,似乎暗示着春天的美好并不能掩盖内心的孤独。诗人通过“午睡浓于中酒”来形容自己困倦的状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却也感受到无尽的失落与寂寞。
“好梦是谁惊”这一句,勾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突出了内心的脆弱与不安。这一切都在“一声莺”的鸣叫中显得格外清晰,黄莺的叫声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唤醒。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孤独的感伤,展现了女性在历史与情感中的复杂心理。
逐句解析:
楼外东风到早。
东风早早吹来,暗示春天的到来。
染得柳条黄了。
柳条被春风染成了黄绿色,象征生机与温暖。
低拂玉阑干。
东风轻轻拂过栏杆,给人以细腻的触觉感受。
怯春寒。
对春寒的畏惧,暗示内心的不安与孤独。
正是困人时候。
正值令人感到困倦的时刻。
午睡浓于中酒。
午睡的沉重感比酒还要浓厚,强调了诗人的疲惫。
好梦是谁惊。
不知美梦被谁惊扰,表现内心的失落。
一声莺。
黄莺的叫声,象征春天的到来,亦是对诗人情感的唤醒。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到来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去的怀念,反映了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情感波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昭君怨》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午睡浓于中酒”中的“中酒”指的是什么?
“好梦是谁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对比《昭君怨》与李白的《静夜思》,二者都表达了对故土和美好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地反映了对家乡的怀念,而《昭君怨》则侧重于女性的情感和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