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2:25
水龙吟·儿童不识樗翁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儿童不识樗翁。挽衣借问年今几。
少如彦国,大如君实,披襟高比。
德业天渊,有些似处,须眉而已。
愿老身无事,小车乘兴,名园内行窝里。
做取出关周史。莫做他下山园绮。
从人谤道,是浮丘伯,是庚桑子。
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敞袍穿履。
向画图上面,十分似个,见端门底。
儿童不识樗翁(樗翁是指樗树和其象征的隐士),我挽着衣袖向他询问今年的年纪。
他年少如彦国(指汉朝的彦国少年),年长如君实(指汉代的君子),披着衣襟高昂着。
他的品德与事业宛如那天和深渊,虽然有些相似,然而只是须眉而已。
我希望自己无所事事,小车随兴而行,游览名园的巢穴。
希望能从中取出《关周史》(古代的历史),不要再做他下山的华丽园林。
人们谤言说他像浮丘伯(隐士),像庚桑子(隐士),
背部微驼肩高,手持藜杖,穿着敞开的袍子和鞋子。
他在画图上看起来,似乎是个真正的老者,走到端门底就显现出来。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孟,号雪堂,南宋诗人、词人。他的作品风格雄浑,常以豪放激昂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词作多反映出对历史的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水龙吟·儿童不识樗翁》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借樗翁的形象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与追求。
这首词通过“儿童不识樗翁”引入,表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思考。在儿童的目光中,樗翁似乎是一个陌生而无名的人物,但他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樗翁的形象既是对隐士的尊重,也是对当时社会功利主义的反思。接下来,作者以“挽衣借问年今几”引发对时间的思考,突显出隐士的超然与与世无争。
词中通过对比“少如彦国,大如君实”,展现出不同年龄段的才华与品德,反映了人对年岁与成就的追求。在“德业天渊,有些似处,须眉而已”中,隐士的品德和事业被比作浩瀚的深渊,虽有相似但不及真正的高深,展现了对自身的谦逊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希望无事可做的愿望,愿乘小车游历名园,象征着向往自由与世外桃源。他通过“莫做他下山园绮”,表达了对浮华世界的拒绝,渴望回归淳朴的生活。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对社会功利主义的批判。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