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4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9:00
霢霂无人见,芭蕉报客闻。
润能添砚滴,细欲乱炉薰。
竹树惊秋半,衾裯惬夜分。
何当一倾倒,趁取未归云。
细雨绵绵,无人能看见,只有芭蕉在向客人报告雨声。
雨水可以滴在砚台上润湿,细雨想要把炉火的烟气弄乱。
竹林和树木在秋半时节惊动了,床褥和被子在夜里让人感到舒适。
何时能将酒一倾而倒,借着这未归的云彩畅饮一番?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细腻感受,以及对归家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是常见的,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作者介绍:曾几,字子文,号澹然,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仲夏时节,正值雨季。细雨绵绵,给人以宁静的感受,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的情感波动。
《仲夏细雨》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仲夏细雨景象的诗作。诗人以“霢霂无人见”开篇,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细雨如丝,轻柔地洒落。接着,诗人提到芭蕉,既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对雨声的细腻刻画,仿佛让人听见那轻柔的雨滴声。在“润能添砚滴,细欲乱炉薰”中,细雨与文化生活的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仿佛在说这细雨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诗人的心灵。
接下来的两句“竹树惊秋半,衾裯惬夜分”,则将诗人心中的宁静与舒适表现得淋漓尽致,夜间的床褥带来的是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反映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何当一倾倒,趁取未归云”,则暗含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惜别,仿佛在期待某个时刻,能够与友人共饮美酒,畅谈人生。
整首诗以细雨为线索,串联起自然与人文,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隐含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通过细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霢霂”指的是什么?
“芭蕉报客闻”中,芭蕉的作用是什么?
诗人想要“趁取未归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