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7:03
原文展示: 欲沽嗟市远,烟火隔江波。客到寒斋少,人归晚渡多。污书灯烬落,惊枕橹声过。岂敢愁荒寂,时危免负戈。
白话文翻译: 想要买酒却感叹市场遥远,烟火被江波隔断。寒冷的书斋里客人稀少,傍晚时分归家的人却很多。灯火下书页被油污,枕边传来船橹声惊醒了我。怎敢因荒凉寂寞而忧愁,时局危急时更应避免拿起武器。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局中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初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高启身处其中,感受到了时局的危急和生活的艰辛,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在动荡时期的无奈和避世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寒冷书斋中的孤寂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诗中“欲沽嗟市远”和“烟火隔江波”表达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的隔阂。“客到寒斋少,人归晚渡多”则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孤独感。最后两句“岂敢愁荒寂,时危免负戈”表明了作者在动荡时局中的避世心态,不愿参与战斗,只愿在荒寂中寻求安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在动荡时局中的无奈和避世心态。通过描绘孤寂的生活环境和内心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欲沽嗟市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世界的向往 B. 对市场遥远的感叹 C. 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答案:B
“烟火隔江波”中的“烟火”象征什么? A. 作者的孤寂 B. 人间的繁华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B
诗的最后两句“岂敢愁荒寂,时危免负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A. 积极参与战斗 B. 避世寻求安宁 C. 对荒寂的忧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高启的其他作品,如《青丘子歌》、《梅花》等,了解其清新自然的诗风。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中的心境,但杜甫更多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