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时间: 2025-04-28 18:29:14

诗句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29:14

原文展示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白行简

白头居士对禅师,
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
恒沙能有几人知?

白话文翻译

白头的居士正对着禅师,
此时正是楞严三昧的境界。
万物皆无,百味皆足,
但有多少人能理解如恒沙般的智慧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头居士:指年长的修行者,通常指白发的道士或修道者。
  • 禅师:指修习禅宗的和尚,具有高深的修行境界。
  • 楞严三昧:一种深奥的禅定状态,源于《楞严经》,代表一种极高的禅修境界。
  • 一物也无:指在这种境界下,没有任何物质之物的存在。
  • 百味足:形容万物的感受与体验。
  • 恒沙:佛教用语,形容数量繁多,如同沙粒无数。
  • 几人知:意指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典故解析

“楞严三昧”出自《楞严经》,是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通过深入的禅修达到对真理的领悟。文中提到的“恒沙”用以强调智慧的广博和难以理解的程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行简,唐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诗多关注禅宗和道教思想,反映出他悠远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行简与禅师交流之际,表现了他在禅修中所体悟的深刻哲理。通过与禅师的对话,诗人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对人类智慧有限的叹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诗中“白头居士”与“禅师”的对话,体现了对智慧与境界的追求。开头的“白头居士”暗示着修行者的年长与经验,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楞严三昧”,表明此时的对话是在一种极高的禅定境界中进行的,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深刻的领悟。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在这一境界中万物的虚无与感知的丰富。然而,尽管这种体验丰富多彩,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诗中通过“恒沙”这一意象,强化了理解智慧的艰难,令人反思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与其局限性。

整首诗不仅是对禅修体验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激发读者对生活和存在的深思,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头居士对禅师:此句直接引入主角,暗示了居士的智慧与修行的深度。
  2. 正是楞严三昧时:强调此刻的特殊性,暗示对话的深度和氛围。
  3. 一物也无百味足:表达禅修中达到的境界,万物皆空,内心反而丰富。
  4. 恒沙能有几人知:用佛教典故强调理解这种智慧的人少之又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比作“恒沙”,形象地表达了智慧的丰富与深奥。
  • 对仗:前后两句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禅修的理解与体验,探讨人类智慧的有限与追求真理的艰难,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与对存在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头:象征智慧与经验。
  • 禅师:代表着高深的修行与智慧的传承。
  • 楞严三昧:象征着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深入的哲理思考。
  • 恒沙:象征着智慧的丰富与难以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头居士是指什么? A. 年轻人
    B. 年长的修行者
    C. 普通人
    答案:B

  2. “楞严三昧”出自哪部经典? A. 《金刚经》
    B. 《楞严经》
    C. 《心经》
    答案:B

  3. “恒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丰富
    B. 智慧的繁多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月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白行简的诗相比,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而白行简则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对智慧的追求。两者在意境上虽有不同,却都蕴藏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楞严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葺屋为舟 南乡子 乌夜啼 孤雁儿 南浦 蝶恋花 凤栖梧(送子廉侄南下) 菩萨蛮 谒金门(杏花) 菩萨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父字头的字 影影绰绰 不悱不发 绝不轻饶 嫌贫爱富 兵部 包含庑的词语有哪些 艸字旁的字 洲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建之底的字 知足长乐 转结尾的成语 力字旁的字 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曩载 隶字旁的字 珠盘玉敦 说东忘西 球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