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40:31
原文展示:
金明池上绿衣儿,燮理阴阳焉用之。建国立家真可怪,不栽梓漆与桐椅。
白话文翻译:
在金明池边,有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孩子,他懂得如何调和阴阳,但这种能力在这里有什么用呢?建立国家、成立家庭,真是奇怪,竟然不种植梓树、漆树和桐树。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卒年不详),字公甫,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同情。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当时政治或社会现象的讽刺或批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到某种社会现象或政治行为后,感到不解和困惑,从而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在金明池边穿着绿衣的孩子,象征性地表达了对某种看似有能力却无处施展的情景的感慨。诗中的“燮理阴阳焉用之”一句,暗示了即使有调和阴阳的能力,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却显得无用武之地。后两句“建国立家真可怪,不栽梓漆与桐椅”则进一步讽刺了建立国家、成立家庭的行为,竟然忽视了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如不种植重要的经济树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看似有能力却无处施展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揭示了某种不合理的社会行为。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绿衣儿”象征什么? A. 纯洁或无辜 B. 权力 C. 经济需求 D. 社会现象 答案:A
诗中的“燮理阴阳焉用之”表达了什么? A. 对能力的肯定 B. 对能力的疑问 C. 对能力的赞美 D. 对能力的忽视 答案:B
诗中的“建国立家真可怪”是对什么的讽刺? A. 建立国家 B. 成立家庭 C. 忽视经济需求 D. 社会现象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