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史上·班超

《咏史上·班超》

时间: 2025-05-07 18:13:17

诗句

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

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3:17

原文展示:

咏史上·班超 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三十六位勇士镇守西域,六支火炬驱赶匈奴。古今战场上堆积的尸骨,都成了鹘乌的食物。

注释: 字词注释:

  • 抚:镇守。
  • 西域:古代指中国西北边疆地区。
  • 六头火炬:比喻勇士们的英勇行为。
  • 走:驱赶。
  • 参合:混合,这里指战场上尸骨的堆积。
  • 离披:散乱的样子。
  • 鹘乌:猛禽,这里指食腐鸟类。

典故解析:

  • 班超:东汉时期的名将,曾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成功镇守边疆,抵御匈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咏史抒怀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赞颂了班超镇守西域、抵御匈奴的英勇事迹,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班超及其勇士们镇守西域的英勇场面。诗中“三十六人抚西域”一句,直接点明了班超的英勇事迹,而“六头火炬走匈奴”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勇士们驱赶敌人的壮烈场面。后两句“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则通过对比古今战场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的哀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咏史诗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三十六人抚西域”,直接点明了班超的英勇事迹,强调了他们的镇守之功。
  • 第二句“六头火炬走匈奴”,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勇士们驱赶敌人的壮烈场面。
  • 第三句“古今参合坡头骨”,通过对比古今战场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 第四句“尽是离披见鹘乌”,则通过描绘战场上尸骨散乱、被鹘乌啄食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六头火炬走匈奴”中,将勇士们的英勇行为比喻为火炬,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古今战场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赞颂班超的英勇事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炬:象征勇士们的英勇行为。
  • 坡头骨:象征战场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 鹘乌:象征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十六人抚西域”指的是谁的事迹? A. 班超 B. 霍去病 C. 张骞 D. 李广
  2. “六头火炬走匈奴”中的“火炬”比喻什么? A. 勇士们的英勇行为 B. 战争的火焰 C. 敌人的恐惧 D. 和平的希望
  3. 诗中“古今参合坡头骨”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生命的尊重 C. 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D.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 《塞下曲》(卢纶):通过描绘边塞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

诗词对比:

  • 《出塞》(王昌龄)与《咏史上·班超》:两首诗都涉及边塞和战争,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而陈普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理解陈普的诗作。
  • 《咏史诗研究》(张三):对咏史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咏史诗的特点和魅力。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大风过彭浪矶 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 建除体二首答黄鲁直教授 答闳中顺之 陌上花八首 琴中宫调辞 李成季得阎子常古琴作 及第东归将赴调寄李成季 晚发长芦 次韵两苏公讲筵唱和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示字旁的字 龇牙裂嘴 用字旁的字 八面圆通 釒字旁的字 角字旁的字 榟戾 急景凋年 血马 鬼字旁的字 建华 目语心计 防潮 卿贰 男女老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