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0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2:55
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
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
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
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
忧虑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心中忠诚的情怀却感到无比惆怅。长叹一声收回,转而吟唱短歌。此事暂且放下,今人又能与我结盟的有谁?湘江之畔千树橘子,余生在墨色中隐晦而过。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风格多以忧国忧民为主,情感真挚。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心中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交织,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以忧虑开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这两句体现出诗人的忠诚与无力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忠心,但又感到无所作为的悲哀。诗人在长叹之后选择了吟唱短歌,似乎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积极的面对。接下来,诗人对“今人”感到不满,质疑与他同盟的人究竟有谁,显示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感。最后“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用橘树的生长暗喻生活的沉闷,体现出诗人虽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但内心仍感到无比孤寂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的关怀,又有对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社会的忧虑和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责任的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诗中的“忠怀”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今人”的态度是?
诗中的“千树橘”象征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冠卿的《读书》同样表现了对社会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加强烈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情感上更为悲壮,而杨冠卿则在忧虑中加入了个人的反思和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