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读书

《读书》

时间: 2025-05-02 11:02:55

诗句

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

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

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

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2:55

原文展示:

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
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
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
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

白话文翻译:

忧虑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心中忠诚的情怀却感到无比惆怅。长叹一声收回,转而吟唱短歌。此事暂且放下,今人又能与我结盟的有谁?湘江之畔千树橘子,余生在墨色中隐晦而过。

注释:

  • 忧世:忧虑社会,指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 忠怀:忠诚的心怀,指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 :惆怅,感到失落或不满。
  • 长太息:长时间的叹息,表示无奈与悲伤。
  • 短歌行:短小而富有节奏的歌,表达情感。
  • 湘中:湘江中流域,指湘江流域的地方。
  • 墨墨:形容颜色深沉,意指生活的沉闷。

典故解析:

  • 湘江:湘江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湖南省,历史上与许多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渊源。诗中提到的“千树橘”也暗示了湘江地区的特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风格多以忧国忧民为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心中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交织,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忧虑开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这两句体现出诗人的忠诚与无力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忠心,但又感到无所作为的悲哀。诗人在长叹之后选择了吟唱短歌,似乎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积极的面对。接下来,诗人对“今人”感到不满,质疑与他同盟的人究竟有谁,显示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感。最后“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用橘树的生长暗喻生活的沉闷,体现出诗人虽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但内心仍感到无比孤寂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的关怀,又有对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忧世终何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
  2. 忠怀怅不平:忠诚的心中充满失望与不满。
  3. 收回长太息:长叹之后,试图平复心情。
  4. 翻作短歌行:转而用短歌表达情感。
  5. 是事且复置:将这些事情暂时放下。
  6. 今人谁可盟:质疑现在的人是否可以与自己共谋。
  7. 湘中千树橘:描绘湘江的自然美景。
  8. 墨墨了余生:生活在沉闷中度过余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忧世”和“忠怀”形成对比。
  • 比喻:用“千树橘”比喻美好,但又与“墨墨”形成对照,突显诗人的内心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社会的忧虑和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责任的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忧世:象征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 忠怀:象征忠诚与理想。
  • 橘树:象征自然与丰收,但同时也暗示生活的单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忠怀”指的是什么?

    • A. 忠诚的心怀
    • B. 忠实的朋友
    • C. 忠贞的誓言
  2. 诗人对“今人”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失望
    • C. 感激
  3. 诗中的“千树橘”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生活
    • B. 沉闷的生活
    • C. 失落的理想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冠卿的《读书》同样表现了对社会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加强烈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情感上更为悲壮,而杨冠卿则在忧虑中加入了个人的反思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即事言怀 即事 还家夜同赵端行分韵赋 和陈待制秋日湖楼宴集篇 白紵词 秋日登陶然亭 谪居海上 祖龙词 八声甘州 七月朔日箨石招同地山少宰小集山斋为鸿博同年之会次韵书箨石所画三友图后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毋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天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又字旁的字 盐政 晚结尾的成语 散言碎语 彐字旁的字 科约 染须种齿 歌楼舞馆 韦字旁的字 凝直 事不师古 累土聚沙 鬼信 蟾蜍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