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1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3:13
亭外猗猗碧几竿,
清姿劲节耐霜寒。
舞风影作飞莺势,
啸月音疑老凤翰。
自是主人甘澹泊,
不劳童子报平安。
阶前那有孙枝秀,
写出淇园独坐看。
在亭外,几根碧绿的竹子婀娜多姿,
它们清丽的姿态和刚劲的节操能耐受严霜寒冬。
竹影在风中摇曳,仿佛飞莺在翩翩起舞,
竹声在月下啸响,犹如老凤在高歌。
主人本就甘愿过着清淡的生活,
不需要小童报平安的消息。
阶前哪里还有那孙枝秀?
我在淇园中独自欣赏这番景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常与文人墨客的理想境界相联系。李筠仙通过描写竹子,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李筠仙,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冬季节,李筠仙在淇园独坐时所作,表现了他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关注和追求。
这首《咏竹》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清雅与坚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约生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亭外猗猗碧几竿”引人入胜,描绘出竹子在亭外的优雅姿态,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和谐。接下来的“清姿劲节耐霜寒”则强调了竹子的坚韧性,象征着一种高洁不屈的精神。
“舞风影作飞莺势,啸月音疑老凤翰”进一步升华了竹子的意象,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如同飞舞的莺鸟,竹叶的声音则似乎在与月亮进行对话,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两句“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竹子所象征的高风亮节和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简单、清淡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高洁、坚韧的精神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的“猗猗”表示竹子的什么特点?
诗中提到的“啸月音”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