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2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28:06
锺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
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
钟山近在咫尺却被云雾遮蔽,更何况南楼和北斋呢?
昨夜月光明亮,我在江上做了一个梦,梦中我逆着潮水漂流到秦淮。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新法”的倡导者,主张政治、经济改革,提倡的“变法”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常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江宁夹口二首》是王安石在任职南京时创作的,描写了他对家乡自然景色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思绪。诗中通过对钟山和秦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依恋。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两联描写,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受。首联“锺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用“咫尺”与“被云埋”的对比,表现出山的近与远,隐喻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与不明。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中的迷茫和无奈。
次联“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则通过梦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惆怅的氛围。月光明亮照耀江面,诗人仿佛在梦中顺流而下,逆着潮水向秦淮河漂流,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向往,也是对故乡的深刻怀念。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向往,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锺山”是指哪个地方?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杭州
诗中的“昨夜月明”后面接的是哪个意象?
A. 星辰
B. 江上梦
C. 山川
D. 河流
诗中“逆随潮水到秦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向往
C. 愤怒
D. 忧伤
这两首诗同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王安石的《江宁夹口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