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1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12:39
理苟非形何以具,有形有象即其郛。
非能尽性充乎体,空守人间血肉躯。
如果理(道理、真理)没有形体,那么它如何能够存在?有形有象的事物就是其外在表现。理并不能完全充盈于人的身体之中,空守着人间的血肉之躯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思想与儒家哲学特别是孟子的教义有密切关系,强调实质与形体的关系,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陈普,字景和,号涧溪,宋代诗人,其诗风多有哲理性,注重思想的表达与情感的宣泄,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践形》这首诗可能是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写成,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关注,强调了理与形的结合。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四句,表达了哲学上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理苟非形何以具,有形有象即其郛”,引导读者对“理”的存在进行反思,质疑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诗人提出,若没有具体的形体,理想又怎能实现?而接下来的“非能尽性充乎体,空守人间血肉躯”,则进一步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人作为肉体的局限性。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郁的,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对存在状态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理”指的是什么?
A. 物质
B. 道理和真理
C. 肉体
本诗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A. 个人情感
B.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C. 自然景观
“空守人间血肉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肉体的赞美
B. 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C. 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