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4:09
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璵。
尔来示灭二千岁,真骨万里传中区。
钱塘有尼号法照,得自禁掖藏金铺。
欲因此胜高构阁,假设象似开群愚。
偶从好事至霅上,持出瞻玩相欢娱。
灵牙宝色玉不如,上有无数光明珠。
庄严一一出御帑,蜿蜒绣袋荣砗磲。
是时宾客尽上士,回向已登十地初。
殷勤称赞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
因悲人生信如梦,浪逐声劫霜鬓须。
一源清净谁复无,枉入诸趋更崎岖。
愿因今日诣真际,古松白日常萧疏。
乃知金仙妙难测,余润普及沾凡枯。
况复老尺亦才辩,朱甍碧凡非难图。
行看迢嶢倚青嶂,翁妪颂说倾三吴。
薄伽梵(佛)在空虚中相互包容,化人与人之间的分隔就像璠璵(美玉)一般。自从示灭(释迦牟尼入灭)以来,已过去两千年,真骨(佛的遗骨)万里传送到中原。钱塘有位尼姑名叫法照,她从禁宫中得到了藏金的佛牙。希望能因此超越高楼阁,假借这些象征而开启众人的愚昧。偶然从好事之人来到霅水(即今浙江省),拿出佛牙供人瞻仰,大家欢喜玩赏,心情愉悦。灵牙的宝色比不上玉,上面有无数的光明珠。庄严的每一件都来自于御帑(皇室的宝库),蜿蜒的绣袋中装着荣华的砗磲(海螺)。那时,宾客都是上士,回向(往生)已登上十地(菩萨位阶)初。殷勤的赞美用柔和的言辞说出,坐在那里的众人惊讶于世俗的污秽。因而悲叹人生信仰如梦,浪逐声劫(声波)霜鬓须(白发)。一源清净谁又没有呢,徒然走入各种歧途更为崎岖。希望能因今日到达真际(真实的境界),古松在白日下常常显得萧疏。乃知金仙的妙理难以测度,我的润泽普及而沾染凡人的枯燥。况且老者也才智双全,朱红的屋脊和碧绿的山川并不难画。行走在迢遥的路途上,依傍青山,翁妪(老翁和老太太)颂说倾倒三吴(即指整个吴地)。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著名词人,以婉约词著称。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常常描写个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影响盛行的时代。诗人陪同李公择观看金地佛牙,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及对人生短暂、信仰如梦的思考。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体诗的结构,内容则围绕佛教的哲学与人生态度展开。诗人以佛牙为引子,谈及释迦牟尼的教义及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开篇用“薄伽梵相含空虚”描绘了佛教的空灵和包容,接着通过对佛牙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诗中提及的“灵牙宝色玉不如”,强调佛教教义的无价和重要性,超越了物质的享受。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慨与对信仰的追寻,特别是“因悲人生信如梦”一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迷惘的感受。诗的最后提到“翁妪颂说倾三吴”,展现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对佛教的赞美与追求,暗示着文化与信仰的交融。
秦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对人生虚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哲学探讨与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薄伽梵”指的是哪个宗教的核心人物?
诗中提到的“灵牙”象征着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秦观的作品都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而秦观则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探讨与哲学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