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时间: 2025-05-06 02:00:50

诗句

边人大半能胡语,胡骑年来亦汉装。

谁向青红毡帐里,单身缚得不花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0:50

原文展示: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边人大半能胡语,胡骑年来亦汉装。 谁向青红毡帐里,单身缚得不花王。

白话文翻译:

边疆的居民大多能说胡语,近年来胡人的骑兵也穿上了汉人的服装。 有谁能进入那青红相间的毡帐里,单枪匹马擒获不花王。

注释:

字词注释:

  • 边人:指边疆的居民。
  • 胡语: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 胡骑:指少数民族的骑兵。
  • 汉装:汉人的服装。
  • 青红毡帐:指少数民族的帐篷,青红可能是指帐篷的颜色或装饰。
  • 不花王:可能是指某个少数民族的领袖或重要人物。

典故解析:

  • 不花王:具体典故不详,但从诗意推测,可能是指某个在边疆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领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军事家,字应德,号东厓,江苏武进人。他以文才著称,同时也是一位有实战经验的将领。他的诗歌多反映边疆生活和军事题材,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赠给翁东厓侍郎总制的十首《塞下曲》中的一首,反映了当时边疆民族融合的情况,以及对边疆安定和民族和谐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居民的语言和服饰变化,展现了民族融合的景象。诗中“边人大半能胡语,胡骑年来亦汉装”一句,既表达了边疆民族交流的频繁,也暗示了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后两句“谁向青红毡帐里,单身缚得不花王”则展现了边疆英雄的豪迈气概,表达了对于边疆安定和民族和谐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顺之诗歌的雄浑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边人大半能胡语”,直接点出了边疆居民的语言能力,反映了民族交流的广泛。
  • 第二句“胡骑年来亦汉装”,通过服饰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文化的融合。
  • 第三句“谁向青红毡帐里”,设问句式增加了诗的悬念,同时也引出了边疆的特殊环境。
  • 第四句“单身缚得不花王”,展现了边疆英雄的英勇,也寄托了对边疆安定的期望。

修辞手法:

  • 设问:第三句使用设问手法,增加了诗的互动性和悬念。
  • 对比:通过“胡语”与“汉装”的对比,展现了文化的融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民族融合与边疆安定,通过描绘边疆居民的语言和服饰变化,以及对边疆英雄的赞美,表达了对于民族和谐与边疆安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语:象征民族交流。
  • 汉装:象征文化融合。
  • 青红毡帐:象征边疆的特殊环境。
  • 不花王:象征边疆的重要人物或领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胡骑年来亦汉装”反映了什么现象? A. 民族冲突 B. 文化融合 C. 军事扩张 答案:B

  2. “不花王”在诗中可能指的是什么? A. 边疆英雄 B. 少数民族领袖 C. 普通边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疆生活和民族关系。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唐顺之的《塞下曲》都涉及边疆题材,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现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豪情,而唐顺之的诗则更侧重于民族融合和边疆安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唐顺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有助于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边塞诗作。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近代杂诗 近代杂歌 蚕丝歌 近代杂歌 青阳歌曲 近代杂歌 浔阳乐 近代吴歌 独曲 近代吴歌 长乐佳 近代吴歌 欢闻 近代吴歌 上声 近代吴歌 前溪 近代吴歌 冬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声势烜赫 方便之门 比字旁的字 包含狸的词语有哪些 声出金石 龙字旁的字 靴履 启足 包含乡的成语 横失 广字头的字 歺字旁的字 一夫之用 耂字旁的字 失神丧魄 人生路不熟 声势烜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