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40
原文展示:
远树分高下,平洲半有无。
短亭低密竹,小艇隐寒芦。
转浪鱼深入,斜阳鸦乱呼。
自惭贵公子,未老赋归欤。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树木高低错落,平坦的洲滩上时隐时现。
短亭旁的密竹低垂,小艇藏身于寒冷的芦苇丛中。
波浪翻滚,鱼儿潜入水中,斜阳下乌鸦喧闹地叫着。
我感到羞愧,作为一个贵公子,年纪尚轻却没能早早归隐。
注释:
- 远树:远处的树木。
- 分高下:高低错落,形态各异。
- 平洲:平坦的洲滩。
- 有无:有时可见,有时不可见。
- 短亭:小亭子。
- 低密竹:茂密且低矮的竹子。
- 小艇:小船。
- 隐寒芦:隐藏在寒冷的芦苇中。
- 转浪:波涛翻滚。
- 鱼深入:鱼潜入更深的水中。
- 斜阳:夕阳,落日的光线斜斜地照射。
- 鸦乱呼:乌鸦在空中叫嚷。
- 自惭:感到羞愧。
- 贵公子:出身高贵的年轻人。
- 未老赋归:年纪尚轻却未能早早归隐山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榦,字子明,号竹溪,宋代诗人。黄榦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诗风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榦访友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们普遍追求隐逸生活,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反映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访高佥判所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远树分高下,平洲半有无”描绘了远处高低错落的树木与平坦洲滩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开阔的感觉。接着,短亭、密竹、小艇和寒芦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静的环境,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随着“转浪鱼深入,斜阳鸦乱呼”的描写,诗人通过动态的景象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生动。这种对比使得前面的静谧与后面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一句“自惭贵公子,未老赋归欤”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省与惆怅。他身为贵公子,却未能早早享受隐逸生活,反而在繁华的尘世中徘徊,这种感慨让整首诗更具深度,令人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树分高下:远处的树木有高有低,展现自然的层次感。
- 平洲半有无:平坦的洲滩时隐时现,暗示着自然的变化无常。
- 短亭低密竹:短亭旁有茂密的竹子,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小艇隐寒芦:小船藏在寒冷的芦苇中,增强了隐秘感。
- 转浪鱼深入:波浪翻滚,鱼儿潜入水中,渲染出活泼的自然景象。
- 斜阳鸦乱呼:夕阳余晖下,乌鸦在呼喊,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自惭贵公子:诗人自感羞愧,表明对世俗的反思。
- 未老赋归欤:感叹自己年纪尚轻,未能早早归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平洲半有无”,将洲滩的状态比喻为隐现,形象生动。
- 对仗:如“远树分高下,平洲半有无”,形成了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鸦乱呼”,赋予乌鸦以人的行为,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满,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树:象征自然的遥远和不可及。
- 平洲:象征宁静的生活环境。
- 短亭:象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小艇:象征自由与隐逸。
- 斜阳:象征时光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鸦:象征生命的喧嚣与繁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的“远树”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自然的遥远和不可及
- C. 人生的追求
-
“自惭贵公子”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诗中提到的“小艇”代表什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黄榦与王维的山水诗,可以看到二者对自然的描绘均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但王维的诗更多体现出哲理思考,而黄榦则更注重对生活的感慨与隐逸的渴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