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三台令 其二 洞庭杂兴

《三台令 其二 洞庭杂兴》

时间: 2025-04-30 05:30:29

诗句

策杖丹梯翠巘,肩舆绿意红情。

籍草争来献茗,提壶忽地听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0:29

原文展示:

策杖丹梯翠巘,肩舆绿意红情。籍草争来献茗,提壶忽地听莺。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沿着朱红的阶梯走上青翠的山巅,肩上扛着一片绿意和红色的花朵。身边的野草争先恐后地跑来献上茶水,我提着壶,忽然听见了黄莺的歌唱。

注释:

  • 策杖:手持拐杖,表示老者或智者的形象。
  • 丹梯:红色的台阶,象征着通往高处的道路。
  • 翠巘:青翠的山峰,代表自然的美。
  • 肩舆:肩上背负的东西,这里隐喻自然的美好。
  • 籍草:指野草,形容自然的生机。
  • 献茗:献上茶水,表示对客人的热情。
  • 提壶:端着茶壶,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 听莺:听到黄莺的鸣叫,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莺”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春天和生机。莺歌声是春的象征,常常出现在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0年。他以清新的诗风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而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三台令 其二 洞庭杂兴》创作于董元恺的晚年时期,彼时他多次游览洞庭湖,受到湖光山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自然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开头两句,通过“策杖丹梯翠巘”,展示了诗人步入青翠山巅的情景,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仿佛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诗人用“肩舆绿意红情”来描绘自然的色彩,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接着的两句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草木争先恐后献上茶水,显示了自然的生机与热情。最后一句“提壶忽地听莺”,不仅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更通过黄莺的鸣叫,传达出春天的气息,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延续。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浓厚的自然气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策杖丹梯翠巘:诗人手持拐杖,象征着他在自然中漫游,沿着红色台阶走向青翠的山巅,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2. 肩舆绿意红情:诗人肩上背负着春天的绿意和花朵,展现出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3. 籍草争来献茗:自然的野草争先恐后地来献茶,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提壶忽地听莺:诗人在提壶的同时,突然听到了黄莺的歌声,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美好比作献茶,生动形象。
  • 拟人:草木争先的描写使自然变得有情有义,增添了生动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梯:象征着追求和希望,代表通往理想的道路。
  • 翠巘: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象征春天和生命的欢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梯”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台阶
    B. 青翠的山巅
    C. 绿色的草地
    答案:A

  2. 诗人提着茶壶时,忽然听到了什么? A. 竹子的声响
    B. 黄莺的歌唱
    C. 风的呼啸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终南山》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更偏重于山的雄伟与沉静;而《三台令 其二 洞庭杂兴》则更注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元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凤栖梧/蝶恋花 其二 寿外舅 暮春偶成四首 点绛唇 和武公望催梅三首 其二 遣兴四首 再酬汤无邪 上湖北赵司仓三首 点绛唇 送邓彦霄 唁陈颐刚颐大二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摄陷 歹字旁的字 尸禄素食 糹字旁的字 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以德报怨 虎豹不外其爪 洗心涤虑 耂字旁的字 包含决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目濡耳染 反来复去 車字旁的字 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释提桓因 包含济的词语有哪些 涕泪 醲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